第276章 《从赛场风暴到裁判哨声》 1(2 / 7)

加入书签

安诺推开阅览室的门,暖气还没完全热起来,她搓了搓手,把《IttF手册》摊在冰凉的桌面上。英文原版的书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每页空白处都写满了中文批注,在“发球高度需高于16厘米”的条款旁,她画了个小小的示意图,旁边标着“约等于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七点整,手机闹钟准时响起。叶安诺打开播放器,里面是IttF官网的裁判教学视频。当看到讲解“持球违例”的片段时,她忽然按下暂停键,拿出随身携带的球拍和球。站在窗边,她模仿着视频里的错误动作,手腕故意停顿半秒,感受球在拍面上的滞留感。“0.5秒,刚好是快攻球的出手时间。”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忽然想起去年世锦赛上,对手因为这个动作被警告时的表情。

周三下午,叶安诺提前半小时到了李老师的办公室。这位头发花白的老裁判正对着电脑复盘2023年世乒赛的争议球,屏幕上王楚钦的回球擦过球台边缘,慢镜头里能看到球的下半部分与边线接触的瞬间。“小诺,你从运动员角度看,这球该怎么判?”李老师转动着鼠标,忽然抬头问。

叶安诺拉过一把椅子,从背包里掏出平板电脑:“我做了个3d模型。”她点开软件,屏幕上出现球台和球的立体投影,“当球的重心越过边线垂直投影时,就算擦边。但裁判当时站在45度角的位置,球网立柱刚好挡住了这个角度。”她边说边调整视角,李老师忽然笑了:“难怪张主任说你是‘带计算器打球的运动员’,这分析比裁判报告还专业。”

连续三周的案例研究后,叶安诺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厚厚一本。在“擦网重发”的章节里,她贴着不同角度的照片,标注着“球触及网绳上沿算擦网,触及支架不算”;在“时间管理”部分,她画了个时间表,详细记录着每局比赛的间歇时间、暂停时长,甚至包括运动员擦汗的合理次数。

月底的内部分享会定在训练馆的会议室,叶安诺提前半小时就到了,调试着投影仪。当孙颖莎带着一队年轻队员涌进来时,她正对着镜子练习裁判手势——掌心向下是发球违例,手臂平举是擦网重发,这些她曾经看了无数次的动作,如今做起来却有些生涩。

“大家看这个视频。”叶安诺点开屏幕,画面里是她自己在巴黎奥运会的发球镜头,“当时裁判没吹,但其实我的抛球高度差了2厘米。”年轻队员们发出一阵惊呼,她忽然切换画面,调出慢动作分析:“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规则——不是为了钻空子,是为了让每个球都清清楚楚。”

提问环节,一个省队小将举着手站起来:“叶姐,遇到裁判误判该怎么办?”叶安诺想起自己十八岁时,在全锦赛上因为一个误判输掉比赛,当时躲在更衣室哭了很久。“我给你们看样东西。”她从背包里拿出枚徽章,上面刻着“尊重”两个字,“这是我第一次执裁省运会时,李老师送我的。他说运动员的风度,不仅体现在赢球时,更体现在接受判罚时。”

分享会结束后,孙颖莎拉着叶安诺不肯走:“快教教我,怎么才能避免发球犯规?”叶安诺拿起她的球拍,忽然指着拍面:“你握拍太靠上了,发球时容易遮挡。”她调整着孙颖莎的手势,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两人身上,像极了她们一起训练的无数个午后。

二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乒协组织了模拟蓝牌考核。笔试考场里,叶安诺的笔尖在试卷上飞快移动,那些她背了无数遍的条款此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球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橙色”“球拍两面必须为不同颜色”“团体赛中,运动员替换需在赛前提交名单”。

英语口试的房间里,考官用流利的英语提问:“如果运动员拒绝接受你的判罚,情绪激动地摔了球拍,你该怎么做?”叶安诺挺直脊背,用同样流利的英语回答:“首先,我会出示黄牌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