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从赛场风暴到裁判哨声》2(2 / 5)
起来抗议。她没有慌,而是调出慢动作回放,用英语和日语双语解释:“Rule 13.2.1要求‘击球时球需在拍面瞬时接触’,这里显示球拍与球接触了0.7秒,超过了标准。”她边说边指着时间轴,张本智和看完后,拉了拉教练的衣角,示意接受判罚。下场时,王楚钦路过她身边,低声说:“你这双语解释+数据,不服都难。”
3. 赛后复盘(7.16-7.18)
提交《执裁技术报告》那天,叶安诺特意去找了赛事组委会主席。她指着“反手击球身体触台”的数据分析:“这两场比赛里,有3次判罚延迟,都是因为选手动作幅度太大,看不清触台和击球的先后顺序。”她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的场地照片,“如果在球台两侧增设侧面高速摄像机,就能从水平角度捕捉瞬间,减少误判。”主席翻着报告,又看了看照片,当场拍板:“这个建议很好,我们会在下次赛事中落实。”
离开组委会办公室时,阿米尔正等在门口,手里拿着两张多瑙河游船票:“为了庆祝你的建议被采纳,也为了感谢你分享的对照表。”叶安诺接过票,看着上面的游船图案,忽然想起去年在这里拿女单冠军时,也是和队友坐游船看的夜景——只是现在,身份从运动员变成了裁判,心境却同样踏实。
二、国家乒协中青年裁判训练营授课(7.20-7.28)
回到国内,叶安诺直奔国家乒协训练基地,李老师已经在教室等着她,桌上堆着各种教具零件——他们要一起做“发球违例动态模型”。
1. 课程设计(专业导向)
“这个16的抛球高度线,得用荧光材料,让学员一眼就能看清。”李老师拿着卷尺量模型的高度,叶安诺则在旁边标注规则条款,“还要加个可调节的抛球轨迹装置,模拟‘垂直偏差’——很多基层裁判分不清‘轻微倾斜’和‘故意偏移’,得让他们亲手调一调才明白。”
两人忙到深夜,模型终于做好了:底座是缩小版球台,中间立着荧光高度线,顶部的机械臂能精准控制抛球角度。叶安诺试着调了个15度的偏差,模型立刻亮红灯,旁边的显示屏弹出IttF Rule 13.2.2:“抛球需垂直向上,偏差不得超过5度”。李老师笑着说:“有这个模型,比我们讲十遍规则都管用。”
课程开讲那天,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省的中青年裁判。叶安诺打开ppt,第一页就是曼谷wtt赛事中田志希的持球违例视频:“大家看,这个球在拍面停留了0.6秒,虽然只是多了0.1秒,但按照规则就是违例。”她边说边调出自己当运动员时的训练视频,“我以前也有过类似问题,教练让我在拍面贴了张计时贴纸,每次发球都盯着看,练了半个月才改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判罚时要结合运动员的技术习惯,而不是只看数据。”
讲到“动态场景中的规则应用”时,她请学员上台用模型模拟发球,有个来自河南的年轻裁判,反复把抛球高度控制在15左右,自己却没察觉。叶安诺走过去,按住他的手腕:“你试试把手臂再抬高一点,感受一下16的高度——以球台边缘为参照,大概到你虎口的位置。”学员照着做,模型的绿灯亮了,他恍然大悟:“原来不用看尺子,也能凭感觉判断!”
2. 实战考核与反馈
“压力判罚测试”那天,叶安诺特意请了省队的年轻队员来当“演员”。当模拟“观众嘘声+选手摔拍”场景时,来自新疆的裁判小张慌了神,迟迟不敢判罚。叶安诺立刻喊停,走到他身边:“你先深呼吸,想想规则——他摔拍是行为不端,根据Rule 3.5.3,应该先出示黄牌警告,再处理之前的擦边球争议。”她边说边递给小张一张“判罚流程卡”,上面写着“先控场→再判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