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从赛场风暴到裁判哨声》5(2 / 4)
点培养的新搭档,资格赛首轮才刚以3:2险胜晋级,两人配合时间尚不足半年。我快步走向球台,恰好撞见陈垣宇在练习跑位,蒯曼在一旁调整发球姿势,两人偶尔低声交流,透着新搭档特有的磨合痕迹。
11:55,双方提交参赛证件与球拍检测报告。林钟勋用英语问:“每局挑战鹰眼的次数是两次吗?挑战成功是否不消耗次数?”我明确回应:“是的,每局有两次基础挑战机会,成功后次数重置,失败则扣除一次。”挑边结束,韩国组合选择发球,他们的混双衔接果然名不虚传,申裕斌的网前快拨与林钟勋的中远台拉冲形成完美闭环,首局便以5:1领先。陈垣宇果断请求暂停,教练在两人耳边快速布置战术,从口型看是让蒯曼加强接发球拧拉,减少过渡失误。暂停回来后,蒯曼明显提速,连续在接发球环节抢攻得分,将比分追至7平。
打到10平关键分,林钟勋的正手爆冲擦边,副裁立即举旗示意得分,陈垣宇毫不犹豫提出鹰眼挑战。我按下挑战按钮,电子屏瞬间切换至多机位回放,三维建模清晰显示球的落点刚好压在边线外侧1毫米处。“挑战成功,得分无效,比分10平。”我话音刚落,中国队教练席便响起掌声。这记关键判罚彻底点燃了陈垣宇\/蒯曼的斗志,接下来的一分,蒯曼发球后迅速封堵网前,迫使申裕斌回球下网,以12:10拿下首局。我在记录本上标注“鹰眼挑战1次,成功1次,关键分心态稳定”。
第三局成为转折点。陈垣宇的反手拧拉逐渐找到节奏,成功率从首局的45%提升至70%,蒯曼的近台快拨频频撕开对手防线,两人以8:5领先。申裕斌突然喊停,指向球台左侧地面说“有汗水打滑”。我立即示意副裁递来干毛巾,同时提醒双方:“移动注意安全,场地已处理完毕。”按照规则,场地湿滑必须暂停比赛进行清理,这既是保障选手安全,也是避免因场地因素影响比赛公平性。恢复比赛后,韩国组合连追3分,但蒯曼的发球抢攻最终以11:9锁定胜局。此时我的记录本上已记满:3次发球违规,2次鹰眼挑战,1次场地清理,新老搭档的战术博弈在每一分里尽显。
13:20,陈垣宇\/蒯曼以3:1爆冷击败头号种子。赛后林钟勋虽有遗憾,但仍在记录表上认真签字,申裕斌则走到蒯曼身边用中文说了句“打得好,下次再比”。陈垣宇走过来说:“叶姐,刚才那个擦边球要是没挑战成功,我们可能就崩了,太感谢你的精准判罚了。”我想起他们资格赛的艰难,便笑道:“你们的韧性比挑战结果更关键,混双就得这样咬到底,尤其是面对强手时。”他挠挠头笑了,蒯曼在一旁补充:“下次争取少点争议分,给你省点事,今天让你跑了好几趟确认。”
9月30日 傍晚 17:30 首钢园体育馆·中心球场
傍晚的赛段从混双焦点战开始——王楚钦\/孙颖莎对阵印度组合萨林\/戈尔帕德。作为奥运冠军组合,他们首轮轮空直接晋级16强,这场比赛被观众寄予厚望,看台上甚至出现了“莎头组合,势不可挡”的巨型横幅。提前到场时,我注意到王楚钦膝盖上的肌效贴格外醒目,这是他三线作战的印记——本次赛事他身兼男单、男双、混双三项,想起他曾在密集赛程中一日三赛全胜,不禁暗自佩服这份耐力与专注力。
17:50,双方入场。王楚钦和孙颖莎默契击掌,对手则在练习接发球,萨林的正手攻球力量十足,但衔接速度明显慢于王楚钦。挑边环节结束后,我用中英双语重申规则:“混双实行五局三胜制,每两分交换发球权,接发球方固定不变,发球需交替站在左右半台。”萨林点头确认后,18点整比赛准时开始。首局“莎头组合”进入状态极快,孙颖莎的网前控制与王楚钦的正手爆冲形成闭环,仅用8分钟就以11:3速胜。我在记录本上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