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前期勤政”的嘉靖(2 / 3)

加入书签

说道,只是一想到自己这个靠军功封的侯居然没传下去,他就更眼给于外戚封侯了。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勋贵们终于心里平衡了许多。

甚至连徐达也暗暗责备自己,刚刚想什么呢,自己家都有两个国公了?

天幕又转向了经济:

“经济上,明世宗严厉打击贪官污吏!重点清查了皇家庄园(皇庄)和那些勋贵皇亲们占的超级大庄园(勋戚庄园),把非法侵占的土地查出来,还!给!百!姓!”

“明朝从弘治到正德年间,虽然也有人提过土地被权贵兼并、国家收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事儿,但根本没引起朝廷上下真正的重视。嘉靖八年(1529年),大臣霍韬奉命修订《大明会典》。他直接捅破了窗户纸:从太祖洪武爷那时候算起,到弘治朝,天下登记在册交税的土地,已经少了一半还多!(‘天下田亩已减强半’)”

“嘉靖时期,在一些地方开始搞赋税和劳役制度的改革试验。嘉靖九年(1530年),重臣桂萼(皇帝身边参与机要时,就上过奏疏,建议重新清查全国新增的田地,并且重新审核、分配老百姓的劳役负担(编审徭役)。明世宗批准了!”

“虽然第二年桂萼因为生病退休回家,改革没能更大范围铺开。但他开创的这个办法——把该交的粮食税(税粮)和该服的劳役(徭役)都折算成银子,统一征收,力求公平负担——被称为‘一条鞭法’。这法子效果很不错,给后面更彻底的税制改革趟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这下,勋贵们的脸色更不好看了。

查皇庄勋戚庄园?还田于民?!

他们这些人家里,谁没点“来历不明”或者“经营得当”的田产?这嘉靖皇帝,手伸得也太长了!不仅要断他们子孙的爵位,连他们现在碗里的肉都要动刀子?!

与此相反,朱元璋还有文官们,则眼神闪烁。清查田亩、改革赋役…这每一项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深水炸弹啊!这嘉靖初期,胆子是真肥!手段也是真辣!

最后是文化:

“文化上,明世宗一登基就立刻整顿科举考试制度,确保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提倡多种途径选拔官员(三途并用),激励读书人的士气;整顿全国的教育管理(学政),强化官办学校培养人才的功能。”

“此外,他还…改正了孔子的称号和祭祀典礼的规格。”

“总体而言,嘉靖皇帝执政的前期,文化科技空前繁荣,出了很多好文章、大才子,杰出人物一茬接一茬冒出来。当时的人都说,天下欣欣向荣,一片大治的好气象!(‘天下翕然称治’)”

“好!这才是明君气象!”勋贵堆里,几个稍微读过点书的,比如汤和、邓愈,听到文化繁荣、天下称治,又忍不住赞了一句。毕竟国家治理得好,他们这些勋贵也能安稳享福。

文官队列里,很多人也微微颔首。整顿科举、重视教育、文化繁荣,这几点确实戳中了文人的心窝子。看来这嘉靖初期,并非一味蛮干,也懂得文治。

不过,“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这一句,像根小刺,扎进了一些老派大儒的心里。

孔子圣人的地位和祭祀规矩,那是能随便“改正”的?

这位皇帝,似乎对“礼制”有着某种…执念?联想到之前为了亲爹名分掀起的滔天巨浪,这“改正”背后,恐怕也不简单。但此刻“天下称治”的光环太亮,这点疑虑暂时被压了下去。

天幕的光芒渐渐淡去,奉天殿前却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

勋贵们的心情像坐了过山车:刚觉得这小子收拾太监干得漂亮,转眼就被查了自家田产的闷棍敲得晕头转向;刚赞他文治昌明,又想起他可能惦记着自己碗里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