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1 / 3)

加入书签

杨妙华夫妻俩咬咬牙,还是决定让老大去县城高中读书。

这样一来,原本在农村还算比较宽裕的家里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而且杨妙华是知道某些城里人是有多势利眼儿的,她可不想自己女儿到了县城受太多这样的气。

杨妙华动了搬去县城的心思,但也仅仅就是动了这个心思。这几年他们家倒腾药材买卖是攒了点钱,但也就是相对于生产队社员而言比较宽裕,想要在县城安家生活,那实在是够呛。

偏生这个时候,杨招娣还跳出来,先是说女娃娃读书没用,迟早都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让他们别浪费这个钱,然后又是来介绍对象,说什么早早结婚以后啥啥的……杨妙华本来就烦心呢,听这话简直是当场就炸了,直接抄起扫把就给杨招娣打了出去。

给这事儿一刺激,本来趋于安稳的两口子又开始折腾起来,特别是赵福安,他们虽然在公社街上租了个药材铺子,但是并没有整天都呆在公社街上,相反,他们生产队的地和农村的副业养殖一直就没松懈。这些大多数都是赵福安在忙活。

说起来,这两年生产队开始养起了兔子,毕竟兔子生得多也长得快,反正就有好多人家都在养兔子。上辈子这个时候,老大已经结婚,他们已经扩建了房子,原本的住房空了出来,自然是跟着大家一起养兔子。但是这辈子,他们并没有扩建房屋,那点地方都逼得他们必须在外头租房子屯药材,更别说还要养兔子了。

现在赵福安却一咬牙就提出也跟着养兔子:“反正老大不是要去县里读高中了吗?她在那里寄宿,住学校里头,你跟老二娘俩就住这铺子后头,我一个人在屋头就是了,那房间可以腾出来养兔子的……”

杨妙华也动过这念头,但马上就被否了,主要兔子味道实在太大,而且非要说的话,现在兔子也不是那么值钱的,还很麻烦,因为这东西特别能啃,要养兔子还得先做铁笼子,养的越多这投入越大。而这种养殖,除非真的扩大规模,否则你就是养个十几二十只在家里,到时候也赚不了几个钱,家里还会弄得乓臭,人也累得要死。

“不行,这能挣几个钱?你到现在还没看明白啊?这种地啊养鸡养鸭啊,就那点是挣不到啥子钱的,要想赚钱,还是得另外想办法。”

其实杨妙华也愁啊,现在虽然说改开了,实际上还是摸索着前进,他们这山区就更落后了。大家都穷的情况下,就是想做点生意什么的都很难。特别是在农村,衣食住行那都是能省则省,有谁会在外面特意买啊?他们的药材生意能做起来,那都是在农村收购倒卖到外头去,不然就靠在公社在农村做生意赚钱,那真的是想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从哪里带起来的风潮,附近几个公社都开始种桑养蚕。

当被队长问到跟前要不要跟着养蚕的时候,杨妙华才想起来,上辈子也有这桩事儿,这就差不多跟他们开办粉条合作社一样,现在种桑养蚕的本质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要在除了粮食作物之外提高农村农民的产出,这一定程度上其实也算是有用的,但要说真正起大作用赚多少钱那还是没有的。

上辈子这养蚕的事儿在村子里也就折腾了七八年,到九十年代中期村里就几乎没有养蚕的了,倒是种下的桑树还留了挺多年,直到零几年开始大家陆陆续续大面积种果树,桑树才被砍伐。而要等到她都死了之后,外面才流行起吃桑葚,还卖得挺贵。杨妙华当时只是一缕孤魂儿了,看着都忍不住咋舌。怎么说呢,他们村子里以前种桑树到了季节桑葚多到根本吃不完,而且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这东西有毒(因为吃了舌头和嘴唇都会变色,其实就是染上了颜色),他们农村人都很少吃的,而且还都是教育孩子不能吃的,谁家孩子偷吃桑葚回家还要挨打,大孙女小时候就没少因为这个挨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