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2 / 3)
。没想到桑树都砍完了,外面桑葚倒是卖上价了。这辈子养蚕是不养了,但是种桑树还是可以的,选好位置,以后也不砍,多留着哪怕不等着卖价钱,光是留给后人能吃的就行。想想上辈子,到她重孙那时候,都没吃过真正又大又紫饱满多汁的桑葚,也是挺可惜的。
不过也是因为提到种桑养蚕,杨妙华想到了种果树。
上辈子,他们这地方后头发展成了柑橘之乡,尽管年轻人都往外跑了,可是仍旧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家种果树,漫山遍野放眼望去都是果树,而且种果树比起种粮食,那真的是没那么累,收入还更多。
想到这里,杨妙华就有些蠢蠢欲动,因为等到集体都种果树了,其实赚钱也没那么多,而且那还得等多久啊。上辈子隔壁蒋家大队的有家人就是在大家都还在种桑树的时候,就去外面搞了蜜桔和椪柑树苗回来栽种,那时候大家都笑他,结果人家就靠着那么十几棵树,每年收获的时候就在附近几个集镇上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人家九十年代就进城租房做生意,赚钱买房,到她重生前,人家早都不回农村了,倒是那一批果树还留着,老树老品种,村里还有人会去摘来吃,因为没人管理,不施肥不打农药纯天然,反倒比村里大家种的什么不知火清见春见明日见脐橙血橙爱媛果冻橙的还要受村里自己人欢迎。
只可惜,杨妙华打听了一转都没找到卖树苗的,这年头,他们这地方有柑橘树,但都是本土老品种,就是后来叫红桔本地叫书柑儿的那种,不甜,还容易上火,村里人都不喜欢吃。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剥皮来卖,没错,杨妙华这里也在收这种橘皮,毕竟是做陈皮的上选材料。就连上辈子最早种果树的那家人,现在都没个动静,杨妙华细细想了一圈,明白过来这还是早了,那家人种果树至少也是87、88年的事了。
想到这些杨妙华就感觉很泄气,明明有那么多想法,可不是囿于山村不好施展,就是由于本钱不够,甚至时间太早,真是太令人憋屈了。
其实要说完全的本钱不够倒也不是那么回事,要是他们真能豁得出去,也可以大胆到县城租房赚钱,不过那就得舍弃现在的药材收购了——废话,很多药材就是在山里才能有这么比较便宜的价格。杨妙华觉得不划算,而且她到底还是缺了那么一点胆子,不敢做出那种决定。
谁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们急于开拓局面想要多赚钱的时候,章家那边也在积极图变,想到了倒卖粮食这个法子,找上了杨妙华两口子,一下子一拍即合。
赵福安其实都还有些犹豫的,主要说是改开了,但其实国家对粮食的管控还是挺严的,粮站的存在感直到千禧年后才慢慢削弱,按理来说,现在除了交完公粮,农民富余的粮食要卖也只能卖给粮站。但粮站的收购价格嘛,大家都懂的。而且就运动的时候,都有人铤而走险倒腾粮食,更何况是这个时候。
杨妙华则是因为早就知道了,上辈子章家就是靠着倒腾粮食发家的,他们一开始也招揽过大女婿,对,上辈子此时老大已经结婚,大女婿比她年长了十岁,正是青壮年能干活的时候,章家那边就想着带他入伙,结果大女婿不去干,他们自家也是瞻前顾后怕惹麻烦,结果就是人家胆大心细发了家,他们自己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一辈子也没能走出农村。
这辈子她都快忘了这茬,结果人家再次来邀请,她又怎么会错过?
眨眼到了八五年,这一年老大高考了,到了县城她本来不属于成绩特别拔尖的,但是一直努力,又有于书彬和孙菁菁两口子的帮助,最终还是很顺利的报上了省城大学——谁也没想到,这两人最终会走到一起。
不过其实想想也并不让人意外,在那些年里,于书彬就给了孙菁菁很多帮助,只不过那时候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