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愿山河无恙)(2 / 4)

加入书签

他公主也是人人有份。

贞观二十二年,临川的驸马周道务出任商州刺史,作镇嶢关,临川与之随行。唐高宗时期辽西战事频繁,周道务亦被委以军任,临川亦相伴左右。

说到临川的驸马爷周道务,就是周绍范之子,据说出自范阳周氏,临川的公爹周绍范也参加过玄武门之变,自称是唐太宗心腹中的心腹,只是功劳如此之大,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独立传记就更别提了,当然凌烟阁功臣也没他什么事。也不知道是过分谦虚还是真的拿不出手,反正在所有的驸马爷中,周家出身最低,墓志上吹嘘说是立了很大的功,至于什么功,史官们都不屑在史书上多花点笔墨。

临川出嫁后,便跟随周驸马离开了京城远赴任上,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赶回长安。但丧礼结束后,临川再次随着驸马远离京城远赴边地。

为了不再远离京城,临川不得不再次提笔仿效当年向唐太宗上表请安的举动,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颂》——此举虽然得到了唐高宗与武后的嘉许,但最终并未能让她从遥远的大唐边疆回到故土长安。不过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后,总章二年的时候,临川公主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受封长公主的诏书。

此话怎讲?唐高宗永徽元年,别的公主都顺利进封为了长公主,唯独临川没有!这是多低的存在感,才会被送诏书的官员给漏掉了,临川在边疆等这封诏书等了整整19年才拿到手。至于实封,诏书上则明确写道“封并如故”,也就是说临川并没有因为进封长公主而被加实封,而别的公主从五十户到三百户,多少不等,都加了点,她加了0户。

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杨氏薨逝之后,临川公主为武后作了一篇文,言辞斐然,武后观后心有戚戚,亲自属文与临川公主相和,由此愈见亲近。后来武后将其诗作成册,还特别下赐临川公主——事实上也并没有什么别的举动,就是说两句好听话,表面功夫而已,因为年近60的临川还是照旧得跟着驸马在远离长安三千多里的边关营州辛劳,不能享有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等到临川好不容易等来驸马奉诏返京随行的机会,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务以公务为重,无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边,只有庶出的长子(陇州司功)与临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够偶尔前来看望,以慰临川病中相思之苦。三年后,临川最终客死在距离长安东北二千五百多里的异乡。

公主,实封,长公主,临川的人生从来都没有水到渠成,该得到的从来都是比别人慢,比别人少,所以她不得不争取,但也只有表面风光,内里凄苦,说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她的母亲不得宠!

为什么不得宠?身为贵妃还不得宠,这是要闹哪样?用这样一段话来回答是再好不过了。

魏郑公谏录: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公对曰:“人多惑嬖色,乃致败乱。周幽惑褒姒,晋献惑骊姬,耽于宠欲,废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丧西周;献公身虽护没,祸延数代。嫔御之间,所宜深慎。”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汉朝经常在每年的八月择选一些品貌出众的良家女子入后宫充当嫔御,这种做法本不应该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但是现在我的后宫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子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所以还是按照汉时的规矩,以后择选嫔御由宫外的良家子中择选。魏征听了唐太宗的决定,大赞英明。

唐太宗显然不认为这些女人尤其是罪籍的血统有多好,更不应当给自己生孩子,但生不生孩子,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