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愿山河无恙)(3 / 4)
说了不算,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拖字诀,让这些副产品自生自灭好了,等实在过意不去再说。于是,临川一等就是十几年,一等就是一辈子,终于等到老死。
首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别的不说,光看唐朝诸位皇帝的贵妃,除了唐玄宗的杨贵妃,唐代宗的独孤贵妃外,其他皇帝的贵妃都不得宠,也找不到什么得宠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那么得宠,出身好、资历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却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做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唯恐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郭氏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皇后,如果皇帝没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那么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人觉得妃嫔在后宫怎么说也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地位一定很高,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妻妾之别有如云泥,庶子只能喊生母为阿姨,这一点在皇室也不例外,无论嫔妃品级有多高,庶出的皇子公主依然只能称呼生母为阿姨。
《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衆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
《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所以清人曾在《称谓录》中总结道: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不仅如此,就算是某个嫔妃有幸生育了皇太子,她的地位仍然不会有本质的改变。比如南朝宋明帝的贵妃陈妙登生下了皇帝唯一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子,但陈贵妃的地位即使得到了丈夫的特别提拔,也只是“礼秩同皇太子妃”,连儿媳皇太子妃的待遇都比不过。
再比如梁武帝的贵嫔丁令光因为儿子被立为太子,自己得以“礼数同于太子”,能够和儿子一样的待遇已经是极限了,换言之如果丁令光的儿子不是太子,那么她连自己儿子的地位都比不上。所以正常情况下,普通妃嫔的地位有多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明朝以后,妃嫔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就得赖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了。正是这位孙贵妃让朱元璋开辟了皇子为妃嫔服丧三年的先例,甚至就连太子朱标也得为孙贵妃服丧一年。后来明成祖朱棣的宠妃王贵妃病逝,朱棣就直接沿用了孙贵妃的制度。
明史·后妃列传: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东宫、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明太宗实录:贵妃王氏薨妃有贤德事?上及?仁孝皇后恭谨始终处宫闱之内肃雍有礼蔼然和厚综理庶事丝毫不紊甚为?上所重?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护盖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至是以疾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