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移民潮(1 / 3)
大华每个人都有户籍,外出务工、做生意、游学观光等还要带良民证。这是大华太祖驾崩之后新皇制定的。因为当时二皇子谋反事败,为了叛军尤其是高级将领谋臣之类及其家属不漏网,朝廷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了防止以后有此类事件发生,新皇在谋臣的献策下制定了这项政策。一旦有作奸犯科之人事发逃出,全国缉捕,所有外地人查良民证,他能逃得了多久?而且户籍还能方便地组织徭役,兵役,收取赋税。
除非官府组织移民,户籍调动要写申请。手续费不多,申请很麻烦,有四步,需要原籍和接收地府(县)、乡(厢)、村(坊)、里(街)的证明和手续(同一府县之内不必经过府县,同一乡内不必经过乡,以此类推)。先取得原籍从下到上开出同意放人证明,又到接收地获得从下到上的同意接收的证明,再回原籍从上到下注销户籍,有良民证的要交回,最后到接收地从上到下注册户籍。无正当理由申请,接收地可以拒收,原籍可以拒放。
因为识字的人多了,写申请也不再是难事。一时间,北疆好多地方都有人递交户籍调动申请,接收地都是关外府。前两天各府经办人员还直接盖章同意,后来就不敢批准了,连忙向上级请示。
还没等官府的意见传出,北疆各地的地主一方面纷纷在家大骂何伯爵不是好人,另一方面宣布减免租地农民的地租、提高长年和短工的待遇,希望把他们都留下来。当然还有一些大地主走官府路线,请求官府拒绝放人。
各种消息最后汇总到政王爷那儿。政王爷也感到非常头痛,这个何伯爵也太折磨人了吧!没用什么办法,就让全北疆的人心都搅动了。要说,这完全是好事,百姓的生活会得到提高,北疆的财政收入也会提高。可是这些人都走了,本地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政王爷拿不定主意,只好拖。律法规定,只要没触犯法律,手持良民证,可以到大华任何地方务工、做生意、游学观光。没有关外府的户籍,到关外府务工,去修路、修学校、修工厂,到何伯爵的封地做工,只要不触犯大华律法,任何人无权阻挡。
还有一些情况不能拖。婚姻嫁娶招赘,这是人伦大事,关系到种族繁衍,谁敢轻易阻拦?也不知是谁开头,也不知是谁传出去,一时间,就连关外府的歪瓜裂枣也成了香馍馍,嫁到关外府的,招赘到关外府的,不胜枚举。甚至关外府六七十的鳏夫寡妇,早就断了再婚的念头,也有人来提亲。以前何伯爵大婚的时候,政王爷是怎么说的,“人活在世,当上体天恩,下察人情”,人家怎么不该再婚?既然成亲,这户籍变动你就不得不批,否则你走遍天下也说不通!还好在这个时空这个时代的人都比较重视贞节礼法,没有人作出假休妻休夫之类的事来。
好,这类人都批了,该没事了吧?下一批人又来了。我的女儿(老娘)已经嫁到关外府了,我的儿子(老父)已经招赘到关外府了,我们一家现在生活困难,想去投靠他们。请官府批准吧!你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饿死吧!古圣人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谁敢违背圣人遗训?你批吧,用不了多久,过去的人又要迎娶、招赘,又会造成更多的人申请过去。
政王爷刚到北疆定居时,还曾想把封地的地租降到很低。可是很快就改变了做法,保持一般水平。倒不是王爷想多收一些地租,因为地租少了,会有很多人争着租种,发生纠纷;还会有人租种大量土地后转租出去,收取其中差额。不过现在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关键是把握好这个度。既要让土地完全是百姓租种出去,百姓都能生存,又不要跟其他地租相差太多。要随大流,不要独树一帜。
现在,那么多人都在宣布减少地租,不过减少的标准很不统一。政王爷宣布封地地租减少。减少的标准是幕僚们经过详细计算后得出的,基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