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移民潮(2 / 3)
上只有以前的一半。随着,百胜省绝大部分地主跟着宣布减少地租,其中很多是第三次宣布减少了。标准都参考政王爷的标准。减少了,总还有,不减少,自己根本种不完那么多地方,到时只有丢荒,无人耕种,一点地租都收不到。相应的,长年和短工的待遇也提高很多,差不多上涨了一倍。这样,总算控制住继续申请迁居调动户籍的态势。不过,也有少数如周兰山之流,根本不相信关外府能够容纳那么多百姓,还等着到时候那些百姓回来跪着求他们继续租种土地,一点也不减少地租,只是稍微提高了长年的待遇。本来,他们的土地大都离水源很近,耕种不太费力。农忙时把所有府里的人和店铺的人都派出去,也能解决大部分。
一个月后,也就是换马的人离开几天,各地作出统计,户籍正式调动到关外府的有差不多五千人,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希望秋收后再走的。已交申请未获批准的有上万人。可是没改变户籍,而且可以确定是到关外府的有两万人,其中有一半是修筑工匠,另外还有其他各类工匠,小半是普通百姓。因为太平关离关外府最近,所以太平关出去的人最多。可以估计如果不采取拖延、减租等措施,至少有五万人到关外府。那时候,关外府的人数将从百胜省人数最少的府变成最多的府。相反,太平关会成为百胜省人数最少的府。事情的起因,是大旱。照此估计,只有有任何天灾**,就会有大量的百姓离开故土,到关外府去。因为那里有梦想可以寻找,有光明可以追求,有希望能够富裕。
现在大家要考虑的是,怎样预防以后的移民潮再次发生。这些人都去关外府开荒或做工去了,原籍就会出现有地无人种,街上也会出现有货无人买。徭役的减少已经成为定局,赋税的减少将要显现。已经有人抛出土地,可是没有人买。即使是再好的良田,无人耕种也没有用。
太平关那些官员和地主的担忧,早在何伯爵的预料之中,不过他没有闲心去为别人考虑。移民的大量进入,他指示全面接收。
新开发还设立以下了计划。
首先要修的是学校,不可能一直设在军营里。为了减少占地面积,他决定修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楼房修四层,现在没有电力,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太冷了。而且没有玻璃,不做大窗户,教室不明亮;做了大窗户,到时用什么挡住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即使有玻璃,教室还是冷。何惜生设计了土空调:从顶楼到底楼用铁管联通,铁管还在墙壁上绕几圈,最后又伸到顶楼。这样铁管的两端都在顶楼。一端更高作为进水口,将热水倒进去,经过铁管循环,释放热量,回到顶楼另一端。另一端更低,作为出水口,修一个大水缸。另外修炉子,架设两口锅专门烧热水,轮流放进进水口。
第二要修的是水渠。何惜生不希望一到天旱就使用水车水泵。修好水渠,一劳永逸。他沿着神劈大峡谷,视察了一遍,指了十几个地方修筑拦河堰,提高水位,两边开挖水渠。反正现在用水泥的地方不多,除了封桂德和孙家,关外府没什么大地主,土地大都是普通百姓的,还是没有地契的。占用部分修水渠,本来何惜生说了要给以赔偿,可是百姓都不要赔偿。你实在要给,就直接送到学校吧!本来还有个别人想要,回家一说就被骂得狗血喷头,你要了今后就不要想在关外府呆下去了,老百姓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你!
第三要修的是工厂。落马坑封地面积很大,还要合理布局才行。水泥厂、金属冶炼厂、木器加工厂、金属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印刷厂,那么多,还要留出采石场,煤窑。有的厂他改建到水库; 第四,他还要改建自己的府邸。他也不可能一直住在府衙。他以后要住的地方周围五十丈内不能有其他建筑,三面修筑高大的围墙,高达十丈,就是再好的轻功也无法上去。墙体厚实,超过两尺,墙头弧形,水泥抹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