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5 / 9)
nbsp;毕竟他还未亲政,国朝运转的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了解。
这种情况下,徐阶这类老臣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他本来还打算给徐阶放出去,现在突然有些犹豫了。
朱翊钧暂时按下这个想法,将注意力拉回眼前。
并未第一时间表态,而是追问道:“徐卿的意思是,举荐之人不职,不再牵连上官?”
“若是如此,恐怕举荐之时,更是不会考虑德行才能吧?”
既然举荐不担责,那岂不是随便推荐有门生故吏?
其中危害,未必就比老办法小了,这也是事物的两面性。
出乎意料,徐阶摇了摇头:“陛下,既然已经有了考成法,才能不是一目了然吗?”
“以臣看,比起一名大臣的推荐,恐怕不如考成三年的优良。”
朱翊钧一怔,意外地看了一眼徐阶。
这法子,他可太熟了。
当初他为了晋升,这个优良可没少折磨他。
只听徐阶继续说道:“如此,任期也有了说法,譬如晋升五品需要三年的优良、三品需要五年的优良,之类。”
“再配合六科给事中的审查、御史的复核、吏部审议,逐渐完善之。”
“杀了举荐结党的风气,没有朋党的小吏,也能有些奔头,何尝不是一种改善呢?”
朱翊钧一把拽住徐阶的手,让他与自己并行。
口中感慨道:“徐卿果是大才,不愧是朕的肱股之臣。”
“稍后便将奏疏下内阁,让他们好好议一议。”
果然,淋过雨的人,很是希望给别人的伞也偷走。
徐阶口中的弊端与良策,以前未必没人想到。
但彼时大家一口锅吃饭,谁能狠下心砸锅呢?毕竟举荐的权力,可都是在自己手里。
如今一个张居正要再造大明,弄出个考成法。
一个徐阶被迫成了纯臣,提出要升官考核。
如果真能透明化晋升机制,那吏治这一潭死水,恐怕要泛起涟漪了。
哪怕以后人亡政息,也总归是个方向,供后人参考。
当然,怨望还是应该归于徐阶的。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