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2 / 13)

加入书签

,便可重归于好就好了。

    皇帝显然不同意这个说法,一句反问,就是明确表态,南北之争是在本朝孕育而生,不以外人挑拨而变幻的固有争端,而且已经到了不得不着手处置的时候了。

    至于申阁老所谓的增生,显然是有别的说法。

    皇帝似乎来了兴致:“增生?是怎么个说法?”

    不得不说,万历一朝生造词汇已经成了一时潮流,甚至说,新政在文化上的一大标志。

    申时行再度一拜,端然肃穆道:“陛下,可知当年南北榜案?”

    嘶。

    南北榜案!

    端得是好有魔力的四个字,墙角冰桶散发的冷气,几乎眨眼就被殿内群臣倒吸得一干二净。

    饶是避身其外,不愿参与争论的张居正与王锡爵,也转头看了申时行一眼。

    朱翊钧表情并无过多变化,只默默坐直了身子:“朕自然知道,当初修习《皇明祖训》之时,皇考曾说过此事。”

    “乃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考,因所取宋琮等五十一进士,尽皆南人,无一北人。”

    “是时,举国嚣然,太祖怒所取之偏,卷起了一宗泼天大案……”

    正经科举,北人却无一进士,那还了得?

    立刻就是落第士子鸣冤告状,北方军民联名上疏,沿街哭喊,拦轿伸诉,朝中十数名监察御史争相上疏,伏乞皇帝彻查。

    天下大哗,南北地域之争,瞬间甚嚣尘上。

    最后惊得半只脚踏进棺材的太祖皇帝,亲自出面。

    高皇帝不仅杀了好大一批的什么考官、侍读学士、状元,还一怒之下废黜了所有南人士子,最后更是亲自主持科考,尽取北人六十一名,此事才得以平息。

    不过,这是官方说辞,虽然事实大差不差,但措辞就太过克制中性了。

    实际上,此案的争论不可谓不大。

    士林坊间流传了无算的个人笔记。

    对此事的评述中,往往暗藏着对太祖处置方式的不满,以及引经据典与此喊冤,定性自然也要加一个字,叫“南北榜冤案”。

    一方面是为朝廷打压南人而委屈——科举都是各凭本事,哪有考上还废黜的道理?

    北人无一录取,不过是技不如人,说不得还是北人先天就差了一畴,怎么有脸抱怨的?

    难道某一科所录进士尽皆超过三十岁,那二十多岁的士人就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