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抉奥阐幽,顺水推舟(3 / 13)

加入书签

藉此喊冤申诉么?没道理的事!

    另一方面更是愤恨于太祖不教而诛。

    非要说科场舞弊,证据又在哪里!?

    不就是因为没有证据,才恬不知耻地给主考官按上一个谋逆的罪名?

    说到底还是为了所谓的调停之术!

    太祖这种屠夫,平息北人无理之闹,竟然举起屠刀,杀戮考官,罢黜考生!

    不是冤案是什么!?

    甚至于正史之中,也会在秉笔直书的前提下,隐晦表达这层意思。

    当然。

    在注重南北大防的老朱家的口耳相传里,事情又是另一幅模样了。

    要说南北学术水平有差距,老朱家也没话说——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取士百余,北人不过二十余,太祖皇帝也认下了不是。

    但你这就过了三年,突然就一个北人都不能入榜,是否有些太过不合常理了!?

    即便这时候,太祖皇帝还是保留了质疑。

    出于对朝局平衡,以及掐灭舆论的考虑,太祖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和和稀泥。

    当时,太祖得知此事后,立刻下诏,命朝臣与进士前三名一起复核试卷有无舞弊,并增补十名北人。

    复核的考官多是南人,再加上本身由状元、榜眼、探花再审试卷、增补北人,可见太祖皇帝还留了几分情面,希望大家握手言和包饺子。

    可惜的是,这份心意似乎没有传达到位。

    在太祖皇帝明令要“增补十名北人”的情况下,这场复核持续了一个半月,最后得出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论,不称旨!

    负责复核的侍读张信回奏,所录南人试卷,无有任何问题!

    反而一干北人试卷,文理不佳,禁忌之语频出,实在无一卷可增补!

    彼时便有御史上奏弹劾,言主考官刘三吾授意复核官张信,故意挑拣北人最差的试卷交差,不予增补——“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但一番争论下来,考官、复核官等,死死咬着“符合程序”的说法。

    若是不服,可以再次复核嘛。

    后来的事天下人也就都知道的,太祖皇帝虽然快死了,但终究不是个理会流程的仁厚之君。

    老人家大手一挥。

    负责复核的侍读张信等人,处以凌迟极刑;参与复核的原状元陈安,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