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章 又有狂徒逆龙鳞(1 / 2)

加入书签

《破阵子挥师平闽粤》

自古人生似梦,

从来史笔如钩。

历代豪杰皆往矣,

今日英雄犹未休。

拔刀收九州。

燕雀不识鸿鹄,

书生难懂兜鍪。

万里江山皆是景,

一点痴心入画愁。

光阴付水流。

这首《破阵子》是莲大可汗平定闽粤二省后在尚可喜的王府中即兴而作,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轻松平定两省,他的心中极其得意,一句“拔刀收九州”,尽显英雄豪气,至于最后的“光阴付水流”,表面上是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其实不过是英雄功成名就后的矫情罢了。

然而,秦王绰思吉和浙闽总督苏合上的奏疏很快便让卫拉特战神一统九州的喜悦荡然无存。二人在奏疏中都提及一件事:延平王郑经派部将刘国轩攻占泉州府的金门、同安,漳州府的铜山、漳浦、镇海等地。苏合在奏疏中请示该如何处置,绰思吉则直截了当地请求率军收复以上地区。

见到这两封奏疏,苏勒坦立时明白九州并没有完全统一,还缺了个小角:台湾!其实郑经派军袭扰福建本是奉自己的命令,目的是牵制福建耿氏势力、便于卫军平定福建。然而,自己给郑经的命令是袭扰,不是占领。他倒是不客气,利用自己讨伐耿氏的机会,一下子便占了二县、一卫、二所之地,意图控制泉州、漳州二府的野心昭然若揭。

哼哼朕同意给你,才是你的,朕没同意,你不能抢!苏勒坦心中如明镜般雪亮,他是赞成儿子绰思吉的意见的,此事朝廷不能软弱,否则郑氏必然得寸进尺。可有一宗:郑氏蟠踞的台湾、澎湖等地孤悬海外,其水师更是称雄海上几十年难遇敌手。对付他们,没有强大的水师可不行!

作为穿越客,苏勒坦其实十分重视发展水师,从来不搞什么海禁,鼓励民间商人与各国通航通商,客观上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可民间的船只虽多,皆是私人所有,朝廷的水师却因为连年征战、军费不足,并没能添置多少新船,总不能强征民间商船改作战船吧再说了,即便有了足够的战船,士兵也需要充分的训练才行。一想到相对薄弱的水师,他又打起退堂鼓,不管怎么说,眼下郑氏名义上还是自己的臣子,行事还知道收敛,若真的撕破脸,郑经学他爷爷郑芝龙干起海盗营生来,大卫的万里海疆恐怕皆会陷于危险中。

正在犹豫间,担任侍卫的都千户长噶勒达玛呈上一封题本来,“大汗,延平王郑经有本上奏”。

“郑经呵呵,还真是想什么便来什么!拿于朕看”,苏勒坦冷笑一声,打开了郑经的奏疏。

“延平郡王、臣郑经谨题,为留兵同安、漳浦等地乞食事:窃以为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实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复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昔日此地为红毛所据,其夹板船只,精壮坚大,海上难敌,尝借此复付依泊,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沿海诸省,皆受其扰。后虽被逐,无时不欲再返,每思乘隙以图。一旦复落其手,动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也。窃以为守台湾、固澎湖乃海防之本,非重兵无以据守!以臣会议:须于东宁、淡水、鸡笼设陆师总兵三员、副将三员、参将六员,兵五万名;于澎湖、金门设水师总兵二员、副将二员、参将四员,兵三万名;于兰屿、小兰屿诸外岛设游击十八员、兵两万员。通共计兵十万名,足以固守。然台湾之地,山川峻峭,港道纡回,军民日用之需,常有短缺。乞准职部以同安、漳浦二县,镇海一卫,金门、铜山二所之地乞食。如此无添兵增饷之费,海防则有泰山之固。伏祈敕部议复,请旨定夺”。

看完这道题本,大可汗脸色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