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夜访蔡琰,知己相交(2 / 3)
p> 他转过身,看向蔡琰,眼中带着一丝痛苦:“我想做的,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受苦。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有病可医,有冤可伸!我要让辽东,成为这乱世中,唯一的‘乐土’!”
蔡琰被周明这番话深深震撼了。她虽然饱读诗书,心怀天下,但从未有人能像周明这般,将心中的宏愿如此清晰而又充满力量地描绘出来。
“周郎之志,蔡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若真能实现,实乃‘千古之功业’!”蔡琰由衷地赞叹道,声音中充满了敬佩与憧憬。
“异能”与“孤独”:诗词的慰藉
周明苦笑一声:“千古功业,谈何容易?这条路,注定是孤独而艰辛的。”
他走到桌边,随手拿起蔡琰案上的一卷竹简。
“蔡大家,你可曾有过,‘身处闹市,却觉孤寂’的感受?”周明的声音变得有些缥缈。
蔡琰一愣,她何尝没有过?作为名门之后,才女之首,她的才情在世人眼中是稀世珍宝,但在那封建礼教束缚下,她的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过不被理解的孤独?尤其是在父亲蔡邕被迫离开洛阳之后,那种孤独感更是如影随形。
“蔡琰……也曾有过。”她轻声回答,眼神中带着一丝共鸣。
周明眼神变得深邃,他缓缓地,用一种不同于这个时代的语调,低声吟诵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蔡琰浑身一震!这诗句,闻所未闻!她虽然是饱读诗书的大家,但从未听过如此大气磅礴,又充满哲思的诗句!那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更是让她心头一颤,仿佛触摸到了某种玄奥的真理。
周明仿佛没有察觉到蔡琰的震惊,他继续吟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高处不胜寒!”蔡琰心中一颤。这句诗,简直是点破了周明此刻的心境!他如同那月宫中的仙人,虽高高在上,拥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和能力,却也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寂寞。
周明眼中带着一丝苦涩,他看着窗外,仿佛透过夜色,看到了遥远的故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更是让蔡琰心潮澎湃!那份超越时空的悲悯,那份对人生无常的豁达,让她这个饱经离乱的女子,感同身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周明低声作结。
当周明吟诵完毕,屋内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蔡琰呆呆地望着周明,眼中充满了震惊、不解、敬佩,以及一丝前所未有的心疼。
这诗,仿佛不是凡人所能作。它有着超越时代的格局,有着洞悉世情的智慧,更有着一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孤寂感。
“周郎……这……这诗……是您所作?!”蔡琰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周明回过神来,他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情不自禁”了。他故作轻松地笑了笑,带着一点“搞笑”的神秘感:“蔡大家觉得呢?这等‘天上人间’的感悟,寻常人又怎能轻易道来?”
他顿了顿,又一本正经地“装X”:“这不过是我夜观星象,心有所感,‘天机’泄露一二,便作下了这首诗。所以,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切莫对外泄露!”
蔡琰听得哭笑不得。她知道周明又在“神神叨叨”了,但心中却更加确信,周明身上,必然藏着某种“异能”,一种超越世人理解的“异能”。这种异能,不仅体现在他惊人的“发明创造”上,更体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