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 东吴被灭 三分归一统(5 / 6)

加入书签

,请皓诛之,众臣出城决一死战。(传言:宋徽、钦二宗之所以受奇耻大辱,非二宗无能,乃奸臣所致!为帝王遮羞耳!)

皓言:量一中贵,何能误国?(冥顽不灵、顽固不化,该当灭之!)

众大叫言:皓岂不见蜀之黄皓乎!(无刘禅为主,有黄皓耶?)遂不待吴主之命,一齐拥入宫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泄私愤也!)

陶濬奏言:濬领战船皆,愿得二万兵乘大船以战,自足破之。

皓从濬言,遂拨御林诸军与陶濬上流迎敌,前将军张象,率水兵下江迎敌。

二人部兵正行,不想西北风大起,吴兵旗帜,皆不能立,尽倒竖于舟中,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只有张象数十军待敌。

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舟师言: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

濬大怒,拔剑叱之言:濬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

濬言: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

孙皓闻晋兵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今胡冲、光禄勋薛莹奏言:皓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帝王气节何在?)

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

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

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官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禀,次日,陶濬兵不战自溃。

琅琊王司马伷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濬成了大功,心中忻喜。

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

吴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吾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

七、三国归一统

王濬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

晋主执杯流涕言:此羊太傅之功也,惜祜不亲见之耳!

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而哭言: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言:炎设此座以待皓久矣。

皓对言:皓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炎。帝大笑。

贾充问皓:闻皓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皓言:人臣弑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充默然甚愧(久居高位无进取之心,莫不如让位也!)。

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传言: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封太多,权力分散严重!)。

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其余各加封赏。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

年,皆善终。

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

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