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o章 演变(1 / 2)

加入书签

天道亚当博士果然也很享受这种讲故事被听众追问的感觉。

不自觉地点点头笑道“伊甸,是宗教典籍中人类的家园。

伊甸计划最初目的是为了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后工业时代,地球的生产力已经十分达,人类探索宇宙的足迹甚至已经遍布整个太阳系各大行星。

但是太阳系在银河,在整个宇宙亦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但那个时候的人类依然充满信心,坚信人必然能够征服宇宙的浩瀚,找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家园。

为了找寻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伊甸计划应运而生。

所谓伊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将人类观测到的所有天体模拟出来,用已知的规律来推演已知宇宙的运行,如果这种虚拟的运行和现实的观测保持一致。

那么说明模型中的天体和规律是真实可行的,再根据模型的测算就能找出有可能符合人类生存需求的行星来。

那个年代的古人,还真是雄心勃勃啊!”

古人?将探索宇宙星空的人称为“古人”

,许扶摇多少有些不适应。

亚当博士说到这里,情绪略显低落。

“但宇宙终究太过浩瀚宏大,人类的认知终究局限于恒星系内。

许多人们奉为圭臬的所谓‘真理’或许只是谬误,又或者并不普适于星系之外。

通过各种观测获取的数据也未能真实反应遥远天体的属性。

总之,运行数十年后的伊甸计划,其结果与观测到的真实宇宙相去甚远,远到完全失去了探索星空的参考价值。

即便是单独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唔,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伊甸世界里的一个副本一个小世界,拥有着最为精确的星体数据,依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所以,创建百年后的‘伊甸计划’宣告失败。

人类在探索星空宇宙的征程上再次遭遇挫折。”

博士凝视着壁画上那团火焰,喃喃道“所谓伊甸计划,其实只是人类无数次尝试冲破束缚自身文明的宇宙空间的一个点滴罢了,数百年里无数个类似伊甸计划的尝试均告失败!

起先人们寄希望于科技突破,但数百年的展,科技或许在衣食住行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于突破浩瀚宇宙空间却始终力有未逮。

终于绝大多数人类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以人类之力,是无法真正突破星空桎梏的!”

“人类,逐渐失去了探索星空宇宙的精神内核。

而技术的展又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生产环节,数百年下去,恶果也就显现了。

记得先哲说过人只有在劳动和生产中才能源源不绝地产生创造力,历史无情地印证了他的话。

自后工业时代起,机器已经能够自主完成几乎全部生产活动,也能够实现自我复制、更迭。

它们源源不绝地生产食物、生活资料、消费品等等一切人类所需的东西。

绝大多数人彻底沦为了纯粹的消费者以及‘基层选票’。

邦联之间的政治、经济大事都由极少数精英在机器智能的参谋下把持。

在这种体制下,权力和财富必然极大聚集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精英和‘基层选票’们虽然形貌相同但在内核上甚至已经不是一个种族了!

而这些所谓精英的人口基数甚至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种族的创新与展乃至繁衍。

总之,人类堕落了!”

许扶摇有些迷茫,难道自己所认知的未来,就是这种情形吗?

亚当博士指着第六幅壁画火焰中的人说道“沉寂的伊甸,有了人!

是谓新伊甸,这就是第二轮伊甸计划,这一段你经历过。

总之精英和基层选票们之间的矛盾一直被丰富的产品供给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