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苦学深造(1 / 3)

加入书签

九月的晨露打湿了秦思齐的布鞋。加快脚步穿过书院东跨院的月洞门。“秦同窗早啊。“

斋长陆明会已经在明德堂门口等候,这位十五岁的少年是甲班年纪最长者,也是连续五次月考的头名,拥有童生功名,但是秀才考试经常时运不济!被分配到茅厕旁,或是风寒!他身材高大,眉目疏朗,说话时总带著温和的笑意,与秦思齐想像中盛气凌人的模样大相逕庭。

“陆师兄早。“秦思齐恭敬行礼,“今日讲《春秋》哪一篇“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陆明会从袖中取出一卷笔记,“这是我整理的各家註解,你先看看。“

秦思齐双手接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入甲班半月来,多亏这位斋长照拂,他才能勉强跟上进度。甲班的学子大多已有七八年学龄,不少人甚至参加过童子试,而他这个七岁孩童,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明德堂內,二十多名学子正襟危坐。与蒙学堂不同,这里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嬉笑打闹,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低声的诵读。秦思齐轻手轻脚地走到自己的位置,最前排,是夫子特意为他准备的,因为他还太小比较矮!

“今日讲《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教习刘夫子手持戒尺步入堂內,声音洪亮,“先考校昨日功课。秦思齐,郑伯克段於鄢,《左传》如何解“

秦思齐心头一紧,连忙起身。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春秋》微言大义,一个“克“字就有数种解释。他深吸一口气,儘量使声音平稳:“回夫子,《左传》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此言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爭,势如两国交战...“

刘夫子微微頷首:“《公羊》《穀梁》二传又有何异同“

这个问题就难了。秦思齐额头渗出细汗,他前日才读完《左传》解释,另外两传尚未精读。正犹豫间,余光瞥见陆明会在案下悄悄展开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著各家註解。

“《公羊传》谓...“秦思齐借著陆明会的提示,勉强答完问题。刘夫子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甲班治经,须兼通三传。坐下吧。“

这一堂课下来,秦思齐后背已经湿透。甲班的讲授方式与蒙学堂截然不同,不再逐字逐句解释,而是直接探討经义微旨;不再满足於朱子集注,而是要求对比各家学说;甚至还会模擬朝堂辩论,让学子们各执一端,互相詰难。

“怎么样,还適应吗“下课后,陆明会关切地问道。

秦思齐苦笑著摇摇头:“如听天书。《五经》浩瀚,不知从何入手。“

陆明会拍拍他的肩膀:“莫急。我初入甲班时,连《尚书》都读不通。这里有我整理的《五经》入门要诀,你先拿去。“

接过那本厚厚的手抄本,秦思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著:“《易》重象数,《书》考政事,《诗》达性情,《礼》明秩序,《春秋》寓褒贬...“

正午用膳时,秦思齐独自躲在藏书楼后的石凳上,一边啃著乾粮,一边研读陆明会的笔记。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齐哥儿!果然在这儿!“

李文焕提著食盒兴冲冲地跑来,林静之紧隨其后。这两位好友如今仍在蒙学堂,但每日午休都会来找秦思齐。“甲班的大才子,怎么吃这个“李文焕不由分说地抢过秦思齐手中的杂粮饃,换上食盒里的红烧肉和米饭,“我娘特意让厨房做的,说是补脑子。“

李文焕又取出一卷书:“你要的《大丰律》,我从父亲书房偷...借来的。“秦思齐如获至宝,连忙接过那本蓝布封面的厚书。甲班下月要学判语,他正愁无处查阅律法条文。

“这...这是...“翻开书页,秦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