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人与环境!惨痛的例子摆在眼前!(2 / 2)
,每年能多收几千万斤粮食,足够养活几十万人,到时候辽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往内地运粮,成为大明的‘北方粮仓’;而且辽东的森林里有优质木材,山里有铁矿、煤矿,移民过去后,农户种地,工匠开矿、造船,既能充实辽东的产业,又能让辽东的防御工事更坚固,成为抵御草原部落的屏障。”
“这真不是折腾百姓,而是给他们一条活路啊!北方三省的无地农户,留在原地要么饿死,要么等着灾荒来了逃荒;流民更是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迁到辽东,他们能有自己的田、自己的房子,还能免五年赋税,不用再担心没饭吃、没地方住。对大明来说,既少了北方三省的流民隐患,又多了一个富饶的辽东,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怎么能说是折腾呢?”
这番话在当时的时代,堪称超前——此前朝堂讨论移民,无论是洪武三年的山西移民,还是往北平、宣府等地的迁徙,核心出发点始终围绕“填补边境空缺”、“充实国防”,要么是为了让战乱后的土地有人耕种,要么是为了让边境有足够人口抵御外敌,从未有人像朱高炽这样,从“人口与环境平衡”的深层逻辑去分析。
以往的官员奏疏里,只会提“某地缺人”、“某地人多”,却没人想过“人多为何会成灾”、“环境为何会影响民生”,更没人把北方的灾荒、战乱与“人口过载、环境脆弱”直接关联起来。
可朱高炽所说的,全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铁一般的事实:北方三省的灾荒频发,几乎是“十年一大灾,五年一小灾”,陕西的旱灾、河南的黄河水患、山西的蝗灾,每年都有奏疏上报,朱元璋与朱标为了赈灾,不知耗费了多少国库银两,也不知见过多少流民逃荒的惨状;三省的人口拥挤更是肉眼可见,有的村落里,房屋挤着房屋,连村口的小路都被开垦成了巴掌大的农田,农户为了争一块能种的土地,甚至会大打出手。
而南方的环境优势、安稳度日,也是两人亲身感受过的——江南一带河流密布,森林郁郁葱葱,就算遇到雨水多的年份,也能通过河道排水,极少出现大面积涝灾;就算天旱,河里的水也足够灌溉农田,百姓不用靠天吃饭。
每年南方上缴的赋税,比北方三省加起来还多,却极少听说南方有大规模流民或叛乱,这些都是朱元璋与朱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从未系统梳理过的现实。
朱高炽的话,相当于把这些零散的现象串成了一条逻辑线,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北方的乱,或许真的不是“运气差、多灾多难”,而是“人太多、地太少、环境扛不住”的必然结果。
御书房内再次陷入沉寂,朱元璋手指停止了敲击龙椅,眉头紧锁,目光落在案上的奏折上——那上面正好有一份河南布政使上报的奏疏,说今年河南部分地区又遇旱灾,已有农户开始逃荒。
太子标也垂眸沉思,他曾多次前往北方赈灾,亲眼见过百姓因土地稀少、灾荒频发而流离失所的惨状,朱高炽的话,正好戳中了他心中一直隐隐担忧的问题:若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迟早还会出大乱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