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与新茶(2 / 3)

加入书签

到沈清弦会直接问她,微微一怔,随即莞尔:“陛下说笑了,臣女一介女流,岂敢妄议朝政?只是……”

    萧如玉纤长的手指轻轻抚过茶盏边缘,声音轻柔了几分,“只是近日听闻外间有些议论,多为质疑朝廷信誉,或担忧款项去处。臣女想着,陛下此举本意是为解民困,兴水利,乃是仁政。若因这些疑虑而受阻,或是因为执行之人不得力而坏了大事,未免可惜。”

    萧如玉抬起眼,目光清亮地看向沈清弦:“臣女记得,去岁臣女名下的一处田庄也遭了水患,当时请了一位姓方的老河工勘察,那人虽无官身,但于水利一道极有见地,所提的几条疏浚之法,花费不多,却极有效。臣女便在想,朝廷若能多寻访、任用这般有真才实学、又熟知地方情弊的实干之人,或许比空谈道理,更能成事。”

    沈清弦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渐起。萧如玉这番话,看似只是随口举例,却句句说在了点子上。

    萧如玉不仅点出了当前国债推行面临的主要舆论障碍(信誉与监管),更隐晦地提出了解决思路——任用专业实干之人。那位“方姓老河工”,是巧合,还是有意提及?

    这位安平郡主,绝不像萧如玉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只是一个沉浸于诗书茶花的闲散宗室女。

    萧如玉对时政有观察,有见解,并且,似乎有一种不着痕迹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

    “郡主此言,倒是与朕所想不谋而合。”沈清弦缓缓道,“治国如烹小鲜,火候、用料皆需讲究。空有良策,若无合适之人执行,亦是徒劳。郡主所说的那位方姓河工,倒是个难得的人才。”

    萧如玉浅浅一笑,垂下眼眸:“能得陛下如此评价,是那老河工的福分。只可惜,这般民间匠人,往往声名不显,难以为朝廷所知所用。”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茶香袅袅。

    沈清弦看着萧如玉低眉顺目的侧脸,忽然问道:“郡主平日除了品茶赏花,还做些什么?”

    萧如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答道:“回陛下,无非是读些杂书,打理一下名下几处产业的账目,偶尔……也会偷偷换上便装,去西市的书肆逛逛,或去城外的田庄住上两日,看看收成。”

    萧如玉的话语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以及些许自嘲,“让陛下见笑了,臣女不似其他贵女,性子野了些。”

    沈清弦却摇了摇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郡主这般,很好。”

    沈清弦心中对这位郡主的评价又高了几分。能打理产业,能接触市井,了解民间疾苦,这远比那些只知风花雪月的闺阁女子要强得多。

    “陛下不怪臣女失仪便好。”萧如玉似乎松了口气,笑容也真切了些许。

    又闲谈了几句庄子上今年的收成、京中时兴的织物花样等无关朝政的话题后,萧如玉便起身告退,姿态依旧优雅从容。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