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古诗卷轴引风波(4 / 6)

加入书签

sp;   林夏把重新装裱好的卷轴递给李嵩。阳光下,褚遂良体的题签泛着温润的光泽,父亲的跋文在新托的命纸上显得格外清晰。李嵩抚摸着卷轴,忽然落泪:“林博士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当年他为了保护这幅真迹,宁愿背负‘辨伪失当’的罪名,就像米芾说的‘古画若得之不脱,不须背裱’,文人的风骨,是不能轻易‘揭裱’的啊!”

    三个月后,临安的新秘阁正式落成。林夏被任命为书画博士,接替父亲当年的职位。在开阁大典上,他亲手展开那卷《辋川别业诗》,台下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惊叹:“这才是真正的宣和装裱!” 李嵩站在她身边,轻声说:“你看,那方楚石笔架也摆在案上了。”

    林夏望向案头,父亲的蟾蜍砚滴正对着阳光,细流如丝,浸润着新磨的徽墨。他忽然想起在汴京城的最后一日,陈老说的那句话:“书画是文人的魂魄。” 此刻,王右丞的诗句在卷轴上静静流淌,父亲的跋文在墨香中默默诉说,而窗外的西湖烟雨,正像一幅永远也装裱不完的画卷,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多年后,当林夏把修复技艺传给弟子时,总会指着那卷《辋川别业诗》说:“真正的修复,不仅是修补纸张的破损,更是延续文人的精神。就像这卷诗,它经历了宣和之乱、靖患之难,却依然能在江南的烟雨里绽放墨香 —— 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力量啊!” 她的弟子们会注意到,每当这时,书斋里的蟾蜍砚滴总会对着那卷古轴,仿佛在静静聆听跨越时空的对话。

    雨停了,江南的阳光透过 “墨香斋” 的窗棂,洒在案头那卷刚被专家鉴定为唐代真迹的古诗卷轴上。纸张的黄褐色在阳光下愈发清晰,行书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在纸面上流转。林夏轻轻抚摸着卷轴边缘,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质感,心中却仍有一丝不安萦绕 —— 刘老板虽已放弃,可她总觉得这卷轴背后,还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天清晨,林夏像往常一样来到铺子,准备对卷轴进行更细致的修复记录。她戴上白手套,将卷轴缓缓展开,阳光透过放大镜,在诗句旁的空白处投下光斑。忽然,他注意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句诗的右侧,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符号,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那符号像是一个简化的 “山” 字,又带着几分扭曲,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若不是光线恰好落在那里,恐怕永远不会有人察觉。

    林夏心中一紧,他立刻找来高倍放大镜和专业的照明设备,仔细观察那个符号。符号周围的纸张颜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似乎是用一种特殊的颜料绘制,经过多年的氧化,才变得如此隐蔽。他又翻阅了大量关于唐代古籍符号的资料,却始终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记录。

    “难道这是某个秘密组织的标记,还是诗人留下的特殊线索?” 林夏喃喃自语,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他想起周老曾说过,这卷轴是从一个老户人家收来的,或许那个老户人家知道符号的秘密。于是,他立刻联系周老,询问关于那个老户人家的更多信息。

    周老回忆了许久,才缓缓说道:“那户人家姓陈,住在江南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当年我去收卷轴时,陈家老人已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