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极地远征队(2 / 4)

加入书签

“先生,”泰坦打断道,“根据现有数据,抵达南极信号源至少需要三重装备支持:第一,低轨道高速航行器,能够突破恶劣天气限制;第二,极地穿越设备,能在冰原上长距离移动;第三,深冰层钻探设备,能够到达2公里以下的深度。”

“泰坦,我明白你说的这些技术难点。我们可以一一解决。先帮联系卡露拉,我需要让她组织起一支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队。”

“明白。”泰坦发出通讯请求。

苏珊的眉头依然紧锁,“还有,林,南极受《南极条约》保护,任何活动都需要国际许可...”

话未说完,卡露拉的全息影像已经在会议桌前出现,身着黑色战术装备,表情肃穆。

“林总,泰坦已经告知我您的要求,我会尽快安排一支远征队并进行相应的极地训练。另外,我们是否需要通知国际南极考察组织?未经许可的行动可能引发外交争端。”

林栋摇头:“国际组织效率太低,而且信息容易泄露。我们需要最高效率、最低调的方式。泰坦,伪造一个冰下微生物研究小组的身份和许可证。有技术难度吗?”

“没有,先生。我将模拟奥斯陆科研中心的签发流程,确保证件能通过所有验证程序。预计需要48小时。”

林栋再转向卡露拉。

“准备一架改装完的X-89超音速穿云机,加装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和量子通讯模块。航程要保证至少能抵达南极点后还有50%燃料储备。”

X-89超音速穿云机是林栋上次遭遇空袭之后从美国一家破产航空公司收购的试验机型,原本设计用于高空大气层研究。

这款飞机采用双层机翼设计,能在高速飞行时保持极佳稳定性。

林栋对其进行了多项改造,包括加装自主研发的高效能冷核聚变引擎和航电系统。

而北风-4型抗冰防护系统则是他专为极端寒冷环境开发的新型技术,利用纳米电热纤维和智能传感器网络,能主动预测并防止冰层在飞机表面形成。

“明白。”

卡露拉迅速在自己的平板上记录,“还有一点。林总我得提醒您,即使有超音速飞机,从最近的科考站到信号源所在地仍有约580公里,需要穿越冰原。常规雪地车速度太慢,受限于地形,我们至少需要4-5天。”

林栋的嘴角微微上扬。

“苏珊,看来我们需要一款'极地蜘蛛'了。”

苏珊眼前一亮:“你是说基于外骨骼技术的多足极地行走器?”

“没错。”

林栋迅速在全息屏上勾勒出一个初步设计。

“六足结构,每个足部配备雪地适应性接触面,承重能力至少3吨,内部空间可容纳2-3人和必要设备。动力系统采用微型聚变反应堆,保证极低温环境下仍有稳定能源输出。”

外骨骼的应用变化多端,能够解决不少难题。

“理论上可行。”

苏珊配合泰坦迅速计算着,“我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初步设计和原型制造。但林,控制系统需要特别设计,极地磁场异常可能导致导航干扰...”

“用量子定位系统。”

林栋简洁地说,“不依赖地磁,直接与我们的卫星网络同步定位。”

量子定位系统是林栋在量子通讯基础上延伸的应用,通过量子纠缠现象实现即时定位,不受传统GPS系统的延迟和干扰影响。

即使在极端环境中,如深海、地下或极地磁场强烈干扰区域,也能保持分米级的定位精度。

泰坦的声音插入对话:“先生,根据我的计算,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至少需要7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