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极地远征队(3 / 4)
。但信号源活动频率正在加速,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
“五天。我们只有五天时间完成所有准备。第六天就启程前往南极。泰坦,看来你没有把我的科研能力计算进去。”
“是的先生,您的科研能力堪称科技界的鬼斧神工,所以我无法计算。”
“马屁拍的不错,时间宝贵,我们快开始吧!”
随着林栋的命令,流浪基地宛如一台精密运作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开始高速运转。
泰坦架构了一个三维任务进度表,悬浮在主控室中央,每个人的工作项目都清晰可见,所有时间节点都被精确计算至分钟级别。
苏珊率领工程团队连夜设计“极地蜘蛛”行走器的详细方案。
早在第二天凌晨3点17分,第一批原型部件就在纳米3D打印机中成型。
“极地蜘蛛”采用生物仿生学设计,六条机械腿的关节结构模拟了南极六足昆虫的运动模式,能够在雪地、冰面甚至陡峭冰崖上稳定行走。
每条腿末端配备了特制的“雪地爪”,由一种特殊的碳纳米复合材料制成,在超低温环境下依然保持极高强度和弹性。
腿部加装了微型热能释放器,可防止冰层在极低温下对机械关节的冻结。
纳米3D打印机是林栋在原子级精确控制方向的突破性成果。
与传统3D打印技术不同,这种设备能在分子层面构建材料,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物理特性的复杂结构。
“雪地爪”使用的碳纳米复合材料正是通过这种技术制造,在极低温下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物理性能。
动力系统采用林栋最新开发的小型聚变反应堆,体积仅普通背包大小,却能产生相当于200千瓦的持续能量输出,足以支持行走器在极地环境中连续运行30天而无需充能。
“极地蜘蛛”的车身采用双层设计:外层由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能承受极端温差和高达12级的极地风暴;内层则采用多重隔热材料和压力稳定系统,保证内部环境恒定在20℃左右,并维持标准大气压。
这种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源自林栋对太空电梯项目的研究,未来想要低成本获取宇宙中的资源,太空电梯必不可缺少。
它将传统碳纤维与特殊金属合金纳米颗粒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在极端温度下几乎不会变形或降低强度的超级材料。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在特定电流作用下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在微观层面恢复结构损伤。
同时,对X-89超音速穿云机的改装也在进行。
改装团队为其加装了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和燃料箱,将航程延长至12,000公里,足以从澳大利亚直飞南极并返回。
飞机机翼和机身表面覆盖了一层特殊的纳米复合涂层,能够有效防止冰层积累。
这种涂层表面的纳米结构能在分子层面改变水分子的排列,使其无法在表面形成冰晶,即便在零下100℃的极端环境中也同样有效。
导航系统完全重构,加入了量子定位模块。
在林栋的要求下,飞机还加装了隐形技术,使其在常规雷达下几乎不可探测,避免引起国际关注。
第三天的深夜,林栋独自站在基地的数据中心,盯着全息屏幕上的信号波形图。
南极信号源的波动模式发生了微妙变化:频率逐渐加快,幅度则略有增加。
这种变化模式让他联想起某种正在加速的进程。
“泰坦,对比最新的信号频率变化。”林栋下令道。
泰坦立即在屏幕上展示出一组数据曲线:“信号频率每12小时增加约0.37赫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