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24章 文明交汇点(1 / 2)

加入书签

古旋风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如果玛雅文明与唐朝真的存在直接交流”

他脑海中迅闪过无数画面,恢弘的唐代海船劈波斩浪,穿越浩瀚的太平洋,玛雅祭司手持玉器,凝视着东方来客,长安城的市集上,异域商贩兜售着从未见过的美洲作物这些场景若被证实,足以撼动整个史学界。

他站起身,走向办公室的落地窗,洛杉矶的夜色璀璨如星,而他的思绪却飘向了千年前的汪洋。

作为电影人,他深知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虚构更富戏剧性。

但这一次,他面对的并非剧本,而是一个可能改写人类文明认知的谜题。

唐代的造船技术确实令人惊叹,水密隔舱的设计不仅领先世界数百年,更让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史料记载的“昆仑舶”

和“南海巨舰”

的规模远同时代其他文明的航海工具。

据华夏宋代地理学家周去非着作《岭外代答》记载,昆仑舶桅杆采用钦州乌婪木制作,此种木材‘缜理坚密,长几五丈’,可承载大型船帆,其船体规模远同期内河船只,唐代文献称“停泊广州者令观者惊叹”

宋代刘克庄诗句‘舶客珠犀凑郡城’,侧面反映该类船舶延续至宋代的运输功能。

对于华夏古人的智慧,古旋风没有丝毫的怀疑一个能够创造四大明的民族,对于大洋彼岸的渴望。

他通过查阅资料,目前华夏海底考古现,一艘十三世纪所造的远洋木帆船,长度有34米、船宽11米、船深4米左右,载重量达2oo余吨。

十五世纪,哥伦布现美洲大陆的船只仅66米,宽784米,排水量12o吨。

所以说,杜环能否有能力进行远洋航行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明确,他完全可以做到。

“不过仅有船还不够,”

他思索道,“导航才是真正的挑战。”

毕竟太平洋要比大西洋要困难的多,海上导航绝对是远洋航行成败最关键的因素。

刘莉莉也因为老板的吩咐,特地跑一趟华夏收集相关资料,但杜环写的《经行记》已经失传,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遗憾。

“老板,有没有一种可能,杜环没有到过美洲大陆,但会在某个地区,遇到了同样出来游历的玛雅人,相互学习交流。”

古旋风一愣,这倒是新的思路,而且完全有可能,大家都对大洋彼岸充满好奇,所以在高度文明物质基础条件下,决定出海游历,然后就在某个地方偶遇,因此产生了联系。

“到目前为止,一切皆有可能。”

他又开始卖弄他的知识库,“唐代的天文学家李淳风曾着《乙巳占》,详细记载了星象定位法,而袁天罡的风水堪舆术,或许能为航海提供另一种方向指引,结合玛雅文明对天文历法的极致掌握,两种文明神奇的相遇,完全有可能。”

刘莉莉当然知道自己老板对周易八卦的推崇备至,所以能够有这样的解释,并不感到意外。

古旋风却叹气道:“很多文献资料都在无数次战乱中消失,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如果假设成立,人类跨洋交流的历史将提前近千年,哥伦布的“现”

将不再是,而只是漫长交流史中的一个插曲。

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的互动模式需要彻底重新评估,贸易、技术、宗教、艺术的传播路径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

古旋风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拨通了莫里斯的号码。

“我们需要更系统的证据链,尤其是dna分析和航海模拟数据。”

挂断电话后,古旋风的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这个现不仅关乎学术,更是一个史诗级电影的绝佳题材。

他想象着镜头下的场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