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3o章 此事还未过去(1 / 2)

加入书签

实际上,关于奥德赛公司打捞海底沉船的事件,依旧是热门话题,毕竟海盗和宝藏容易引起公众无限联想。

英国《卫报》在题为《海盗船还是殖民船?》的社论中指出:“黑鸦号”

的货物清单堪称17世纪殖民暴行的实体档案。

船上不仅装有西班牙铸造的金币、秘鲁教堂的镶宝石圣杯,更现镌刻有玛雅文字的黄金板,这些文物极可能来自尤卡坦半岛的某次血腥劫掠。

墨西哥《至上报》随即刊历史学家蒙托亚的专访:“每一件出水文物都在质问:谁才是真正的海盗?”

与此相对,福克斯新闻引述美国海军历史研究所的观点强调:“黑鸦号作为英西海战的参与者,其沉没位置位于国际水域,现行海洋法应优先于历史道德审判。”

这种法律实用主义立场引拉美媒体的集体反弹,阿根廷《号角报》讽刺道:“当华盛顿谈论国际规则时,他们巧妙避开自己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的事实。”

外界对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这次海底打捞工作,依旧充满好奇,恐怕很难过去,越是保密就越让人起疑。

而现任白宫主人在记者会上那句“美国人民有权了解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被解读为“典型的新大陆话语策略”

《华盛顿邮报》专栏写道:“将殖民掠夺史包装成共同遗产,既规避了文物归属争议,又为后续文化资本运作铺路。”

《纽约时报》报道:白宫法律顾问团队已秘密接触国会,推动将这艘17世纪私掠船纳入“国家历史资产”

范畴。

看此情景,奥德赛公司已经在进行游说,而且效果不错,毕竟能够保护他们利益的,就只有美国政府。

《华尔街日报》:“私人资本承担了98的勘探风险,理当享有优先收益权。”

还援引该公司报告称,单是激光清洗一枚金币的成本就高达12oo美元,“没有商业激励,这些文物将永远沉睡在数据表格里。”

《经济学人》以《谁拥有沉船?》为题,援引海事法专家观点称:“根据‘现即占有’原则,奥德赛公司对沉船坐标的确认已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该杂志进一步指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规定“水下文化遗产应优先归原属国”

,但美国作为非缔约国,其国内判例更倾向于保护打捞者的财产权。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布题为《殖民主义的法律外衣》的研究报告,尖锐指出:“‘有效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殖民时代‘先占原则’的现代翻版。”

报告列举了19世纪英国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2o世纪初美国博物馆收购柬埔寨吴哥文物的案例,强调“若放任商业打捞行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沦为权力与资本的竞技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论的参与者远不止文化界与法律界。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罕见地以西班牙语刊评论,将“黑鸦号”

事件与北约东扩相提并论:“当西方谈论‘规则’时,他们总选择性地忘记自己如何用炮舰书写规则。”

分析人士认为,此类言论意在离间美欧与拉美关系,尤其针对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此前“要求联合国介入调查”

的声明。

与此同时,华夏官媒的英文版社论采取了更为微妙的态度。

文章既批评了“文物占有逻辑”

,又建议“通过多边合作建立更公平的分配机制。”

法国《世界报》则担忧地写道:“当每一件文物都被赋予地缘政治符号时,人类共同遗产的概念正在被解构。”

这一波舆论战,也让奥德赛公司的公关策略逐渐浮出水面。

根据彭博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