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城隍三牒开新脉,经书千秋佑世风(3 / 4)
此话是正理。”孟老见状,嘆道:“妒忌之心,最易被邪崇所趁。让人传讯盪魔司,让他们来提人。”
此话一说完,很快就有几个儒生过来,架起瘫软无力的萧寒,生生拖拽下去余下眾人看著他的背影,知道这萧寒不光修为尽毁,更是身败名裂,这邪典附身的名声一传出去,莫说学宫,就连其师、其族都会忙不迭的切割!
与之对应的,却是眾人对被李易拿去的玉石碎片三其口,全当不知。
当下这文枢之气如此沸腾,身处其中的人,就像是被沸水煮著一般,文思侵染,思绪纷飞,念头活跃,正是去思索和参悟过去不解之事的时候。
再加上,之前李易宣讲一日一夜,开悟眾人之心,阐解眾人之疑,这时思绪既盪,焉有不用之理
不光是楼中之人,那晦冥阁外,集贤书院之中,聚集於此的官吏、儒生,心有所感,皆意识到机会难得,沉心於內,不问外物。
就连这书院之外,许多慕名而来,却无法踏入其中的儒生、土人,为学之人,一样有所察觉,有心抓住,但也有些人猜到集贤书院中会有异变,所以捨弃了藉机参悟学问的机会,主动走出屋舍。
其中就有一名土人,戴著噗头,身著灰袍,自暂居的屋舍中走出,朝书院快步走去。
途中,他还遇到几位友人。
“杜兄,你也出来了可是想要去集贤书院里面一探究竟”
那灰袍土人闻言,就道:“咱们最多如之前几次那样,在书院前庭聚而论学,哪能进得里面”
话虽如此,但如这杜姓士人一般,朝著书院前行的,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人,他们一边走一边感觉到了四周有一股浩然之气在勃发,哪怕没有修为、不持玄功,亦能清晰体会。
与之相比,李易这时,反而像是身处风暴中央、暴风眼中,外面沸腾如滚水的文枢之气,在他周围反而平静温润,环绕其身。但唯有离得近的欧阳明、孟老、刘老等人,才能感受到这股平静之下,透露出的深邃!
在他们眼中,那低头看著手中玉简,不言不语、安静沉稳的身影,却像是深海巨兽一般,高深莫测,看不出深浅,摸不清层次。
不过,他们眼中同样有著浓浓的期待。
那刘老更是直言不讳的低语:“老夫早就该想到,孟广陵等人闭门造车,哪里能知晓什么文枢之气的关键,还得是李山长这样歷经风雨、阅歷深厚的,才能让文枢之气重归巔峰!”
孟老一听,正想点头,忽然眉头一皱,提醒道:“声,莫扰了他!文思若乱,你我罪人也!”
几人的声音,虽被李易听在耳中,但他已无暇顾忌。
三卷玉册中所蕴含的內容实在太过深厚、庞大,以神念观之,无数信息如洪流般涌来,已是无暇他顾。可即便如此,那信息来得汹涌,但李易却无法瞬间理解,只能触及皮毛。
可即便是皮毛,亦是珍贵,盖因那位城隍所予的三卷皆非凡品,內蕴玄妙,
更有著近似於儒道精神、前人烙印之物!
几息之后,他收拢神念,闭目沉思,回忆方才所见之皮毛,已是感悟起伏。
《白虎通义》以儒家为基,合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礼仪、政论、人伦、天道《淮南鸿烈》便是《淮南子》,匯集了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学派的思想!
《归藏易》更是中国三易之一,为夏商易说之根,“归藏”即万物归於大地、藏於乾坤之意!
而书中更有前人精神烙印,三教与神道所藏之余韵,李易观之,內容尚在其次,这种精神蕴养於心,结合他这几日所学所讲,又有儒道、幽冥两神加持,一正一阴,一表一里,一实一虚,相互印证、交织,立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