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把机会留给别人!(23)(3 / 5)

加入书签

>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韩三平,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影大楼。

窗外是bj深冬的寒意,屋内却显得暖意融融。

记者开门见山,祝贺道:“恭喜韩董,《嘉靖》市场口碑双丰收,看来督公系列电影这关键一步,迈得是又稳又扎实。”

韩三平没什么掩饰,大方笑道:“是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不瞒你说,《嘉靖》、《锦衣卫》、《督公2》这几个项目里,前期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嘉靖》。”

“文戏重,历史题材,又是吴京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不过沈善登那小子很自信,结果嘛,也是喜人的。”

记者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沈善登。

谁都知道韩三平培养人才能力不能说一般,也是不咋滴。

早年提了一个冯晓刚,随后跟着华易混一块去了,副董时期的大片战略,也是毁誉参半。

转正之后,局面全面打开。

但,谁都知道屡创奇迹是因为什么。

记者道:“沈善登导演的作品,从《督公》到《人在囧途》,多次创造了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奇迹’,这次他又带出来了一位亿元票房导演,您有什么感想”

韩三平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欣慰。

不想不知道,原来他已经做了那么多事了。

大片战略升级不能说全面成功,也是连战告捷。

《囧途》为代表中小成本喜剧更是走出了新路。

还涌现了沈善登、吴京、周奇峰等一批优秀的导演和制片人。

韩三平略作沉吟,如实道:“说实话,新生代导演的成长速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但仔细想想,并不奇怪。我们电影体制改革释放了全新动力,我们的历史文化又极为浑厚,所需要的只是一把能开启宝库的钥匙,能与年轻观众审美接轨的钥匙。”

“随着政策、市场红利释放,电影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沈善登找到了这把钥匙,并且愿意把它交给合适的同行者。”

韩三平回顾起中国大片的探索之路。

“中国大片走过很多弯路,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以前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夜宴》,都因重形式而轻内容,受到观众批评。这些年来,冯晓刚、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也都在进行逐步调整。”

“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另一方面试图用感染力强的人物和故事从心理上打动观众。”

“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让人觉得隔靴搔痒。”

记者追问道:“是‘中皮西骨’的问题吗形式是东方的,但叙事内核和价值观还是偏向西方评价体系”

韩三平的回答很严谨。

他不是沈善登,他很稳重,不能随意放炮。

不过更不能太收着,这毕竟是他的路线。

要是连旗帜都不敢打,也别想什么进步了,所以观点依旧清晰。

“曾几何时,过去的模式,或许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瞥见了东方。”

“但窗户不能永远代替根基,相对以前《英雄》《无极》等国产大片的悲剧结尾和略显疏离的哲学表达,沈善登这批年轻电影人的作品,核心是以服务本土观众为目的。”

“它们是根植于中国历史肌理,闪耀着中国英雄魂魄,回荡着中国家国信念的纯粹叙事。”

记者总结道:“所以就是‘中国内核+中国视效’”

“可以这么理解。”

韩三平点头,“而且从市场反馈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