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一號文件(2 / 4)
光明的要求筛选人手,寧缺毋滥。
第一批工人多是手脚麻利的村妇、细心沉稳的大娘、甚至一些不便从事重体力活但手指灵活的老人或轻微残障者,这些人都是在家里做过衣服的。
老赵支书背著手,站在焕然一新的村旧仓库改造的代工点门口,脸上是压不住的喜色。
代工点里,几台村里搜罗来、经光明厂技术员调试打磨过的老旧脚踩缝纫机,此刻正发出整齐的声音。
几个村里的妇女围坐操作,全神贯注地处理著从光明製衣厂送来的塑编袋缝口加固任务。
这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需手稳且仔细,正好適合她们上手。
技术员小王在机器间穿梭,不时指点一下。
“翠,今天做得真快啊!”老赵对村里出了名的利索人笑著道。
翠婶头也不抬,手指翻飞:“赵书记,咱得对得起陈厂长给的工钱,这一件件缝好了,钱可是实打实的进腰包!”
旁边几个妇女也笑著附和。
以前,农閒时节,翠婶和许多妇女只能坐在村头纳鞋底、扯閒篇,手心著有限的钱袋,给孩子买块都得算计算计。
现在不一样了。
陈光明开的单价透明,做多拿多,第一批次钱结回来,翠婶就盘算著给念小学的儿子买个新书包,给臥床的老娘添床新被。
旁边操作的郑阿婆,孤寡多年,靠著村里接济,如今也能靠著针线活给自己挣一份体面的零,那天领到生平第一份工资时,她看见那浑浊的老眼里闪著泪光。
老赵支书感慨最深,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和弱劳动力的就业,村里的气象也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这些妇女们,村里的男人们也已经开始筹划著名去做货郎了,对此陈光明也给安排妥当了。
另一边的沿河村交通便利些,代工点规模也大,承接了更多样化的工序,比如简单的衬衫袖口拷边、裤兜衬布缝合等。
点里甚至有了两台陈光明通过曹主任协调来的、稍稍新一点的二手机器作为示范机器。
村里的年轻姑娘们尤其积极以前要么早早嫁人,要么跟著男人外出打工,一年见不上两次面。
现在村里有了能挣钱的地方,而且活儿体面乾净,让她们脸上有光。
小娟就是其中一个,心灵手巧学得快,很快就成了点里的小组长,负责协助技术员管理质量和登记数量。
拿到第一个月比预期多的报酬,她第一时间去县城扯了块心仪的的確良布,给自己做了件新衬衫,穿上去代工点,引得同伴们一片羡慕。
村里的男人们起初还觉得女人家的小针线活挣不了几个钱,但当看到媳妇、姐妹、甚至老娘真的拿回钱,添置了生活用品,改善了家里的伙食,还给上学的孩子买了书本文具时,態度也慢慢转变了。
有些脑子活络的男人,开始琢磨著帮代工点做点辅助活,比如修理一下桌椅板凳,或者和负责运输的光明运输队搭上话,打听能不能跟著一起打零工。
村干部们见到这些画面,感觉肩上担子也轻了些,老赵支书和其他几个村支书最近在乡里碰到,话题都离不开自家的代工点运行情况、工人的积极性、光明厂那边订单的稳定性。
他们由衷感激陈光明和曹主任搭起的这座桥。
曹主任更是意气风发,光明製衣厂及其带动的代工產业圈成了他新官上任后最亮眼的政绩。
而这些同样也是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这些变化,陈光明每天都能听到不少。
林雨溪每月匯总各代工点的质量数据、完成数量和反馈问题,陈光明则负责安排运输队的调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