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步入正轨(1 / 5)

加入书签

第284章 步入正轨

“去年黄梅县人丁项下实征银两千六百六十一两四钱六分三釐,黄梅县约莫有二十四万口,虽有些出入,但大差不差。”

杨壎凝思良久,估算出了黄梅县的人口数据,同时不忘补充说道。

“当然,这是去年的数,上月长太平天军从黄梅县过境,带走了黄梅县三成上下的百姓。

黄梅县的情况和武昌府不同,武昌府境內多富县,乡民留恋桑梓,归心似箭,有很多人愿意冒险回来。

黄梅县地瘠民贫,不少百姓是主动跟太平天军走的,归乡者鲜见。”

说道这里,杨壎顿了顿,用眼角的余光瞥向彭刚。

清代虽然有户籍统计,但这个时代的统计技术水平有限。

加之清代户籍统计重赋税轻实况,只管最后徵到手的钱,人口数据很难做到精確,通过丁银反推人口概数是常见的做法。

按湖北地区的丁银折算惯例,大约是丁银一两对应八十到一百个人口。

杨壎是聪明人,彭刚特意垂问黄梅县的人口、土地数据、赋税情况,多半是对黄梅县进行摸底,好为徵收赋税做准备。

他现在既然还是黄梅县的县令,黄梅县的实情应当如实告知彭刚。

若是为討彭刚欢心,报喜不报忧,日后按照二十四万人的標准对黄梅县进行徵税,他想说理都没处说去。

“继续说下去。”彭刚面无表情,示意杨壎继续说下去。

左军各团各营各连的军事主官在进驻地方需要向武昌方面匯报本地的情况,四团团副侯继用也不例外。

侯继用上报给彭刚的数据是东殿约莫从黄梅县带走了两成上下的人口,为黄州府之最,和杨壎的说法出入不太大。

“黄梅县原额田地山塘有两万七千三百余顷,额编米麦三万六千五百余石,夏税麦丝併入秋粮內带派,共折征银两万八千一百三十三两有奇。

此外还有额徵驴脚米(漕运附加税)折银一千一百三十四余两。以上共额徵银两万九千二百六十八两有奇。

人丁项下实征银两千六百六十一两有奇。粮丁两项合计征银三万一千九百二十九两有奇。此为黄梅县的田赋正税之数。

此外尚有漕粮(正耗米,解运京师)与南粮(存留本省军民用粮)二项,此二项不折银只征粮。

其中漕粮两千八百余石,南粮九千四百余石。

余者如芦课、湖洲杂课、匠班银等杂项,合计不足八百两。”

彭刚心里大概有了数,也就是说清廷在黄梅县这个湖北穷县,每年仍旧能刮出三万两千多两银子和一万多石粮食。

彭刚正思忖间,杨壎突然又给彭刚跪下,请求道:“今年秋收,黄梅县的稻麦多为太平军天军所刈,黄梅县百姓明年生计尚无著落。”

“我知道,你多虑了,今明两年,你无需担心赋税问题。”彭刚说道。

今年的秋收已经过去,就算有足够的人手,想征也来不及了。

武昌府、黄州府两府这次受战乱影响严重,需要时间恢復,彭刚不打算对这两个府立马徵收赋税。

“微臣代黄梅县数十万生灵谢过殿下!”杨壎长舒了一口气。

黄梅县刚刚经歷了战乱,当地民风又较为剽悍,要是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都不给,马上徵收赋税,多半会酿出民乱。

届时他杨壎作为黄梅县知县,肯定难辞其咎。

“素闻湖北地租很重,普遍都在六七成,有些地方都收到了八成有余,黄梅县这种穷县尤甚。”彭刚提及湖北地租,“黄梅县百姓民生难以为继,我是念在黄梅县百姓民生困苦的份上方免了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