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不老实的汉阳士绅(2 / 3)
適,只可惜鱼塘附近没有中则田,只有上则田,为便你们劳作,分你们家六亩二等上则水田,你可同意”
周汝诚是本地人,清楚田螺坑附近田地的情况。
田螺坑附近的上等水田只要精心耕作,寻常年景產量都是两石半打底,而且能稻麦轮作,一年收两次粮。
只要他们父子三人手脚勤快,打理好这六亩上等水田,温饱肯定是没问题的。
再者,少打理些田,他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在鱼塘上。等熬到鱼塘出鱼了,他们家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周汝诚坚定地点点头,说道:“感谢上官照顾,草民同意。”
“既是如此,隨我去插田插塘。”王旭燾合上册子,带著周汝诚插田插塘去了。
前去插田插塘的路上,周汝诚一面走,一面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布告上说,分了田地后,江夏县业农之民,头年每人可领二石粗粮和种粮,给合二两银钱的安家费,农具也免费发。这些东西何时领,又是到何处去领”
周汝诚现在除了一套倾颓的宅子外一无所有,很关心布告上北殿承诺给江夏县业农之民发放的钱粮农具会不会发,什么时候发。
“这些事情不归我们清田队管,农具和粮由你们东湖镇的农会发,安家费由农会信用社发,口粮若不够,可到农会开凭证,到农会信用社借粮,借粮一石年息半斗。具体什么时候发,农会会有布告,我看你也是读书人,应当识字,平时留意著些。”王旭燾耐心地解答了周汝诚的问题。
“多谢上官指点。”周汝诚將王旭燾说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插了田塘,指明四至,王旭燾从隨身的布挎包里取出一张鱼苗票递给周汝诚,说道:“鱼塘主可凭鱼苗票领鱼苗,这票你好生收好,等鱼苗送到了,农会那边会带你去领鱼苗。”
周汝诚攥著鱼苗票,连连向王旭燾致谢。
清田队的人如此好说话,耐心解答他们周汝诚的问题,工作又如此细致,连鱼苗的问题都替他们考虑好了。还承诺发口粮和种粮,藉口粮的粮息也很低。
凡此种种,说明北殿是要江夏县长久立足的。
若后续这些善政都能落实到位,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周家父子都收敛起了闹事逃乡的心思,决定先试著把日子过下去。
江夏县倖存下来的乡绅富户孤掌难鸣,表现得比较老实。
与江夏县一江之隔的汉阳县的倖存乡绅富户的可就没那么老实了。
江夏县行耕者有其地之策,又是均分田地,又是办农会的消息如烈火燎原一般,传到江对岸的汉阳县。
汉阳县不安分的乡绅聚集於蔡甸,商议对策。
蔡甸原名蔡店,为汉江下游的一个渡口,因有蔡姓人家来此开店成集,故名蔡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汉阳府县官员认为这里离汉阳城很近,属城郭之郊。郊外之地应称甸,故將蔡店之“店”更为“甸”,意指蔡甸乃汉阳的畿甸之地。
不过这些已经是宋时的老黄历了,眼下蔡甸,乃至整个汉阳县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为王家,话事人为汉阳生员王树坤。
其实蔡甸的王家在半年之前只不过是汉阳县的二流家族。
但在北殿驻扎汉阳县三个多月里,汉阳县的一流乡绅富户基本上都被公审剷除乾净了。
蜀中无大將廖化作先锋,汉阳无大绅,树坤打头阵。
王树坤由此被部分惊慌失措,坐立难安的汉阳县中小乡绅推举为他们的话事人。
北殿初次入汉阳,严惩汉阳府大乡绅,大乡绅除了提前出逃的两家,几无倖免。
至於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