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李鸿章(1 / 4)
第345章 李鸿章
与此同时,京师城工部左侍郎吕贤基的府邸书房内。
案头堆着的废弃奏稿,奏稿墨迹犹新,却已被涂画得面目全非。
咸丰登基之初,有意整肃官场,希望新朝能有些新气象,提拔了些新臣。
吕贤基因持正敢言,数论时政得失之故,入了咸丰的眼。
吕贤基故蒙受天恩,从正四品的鸿胪寺卿超擢为正二品的工部左侍郎,咸丰的知遇之恩,吕贤基无日敢忘。
发逆起事以来,咸丰因发逆之事忧心如焚,憔悴之色愈显。
吕贤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报效君父、为圣主分忧、彪炳史册、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热血想法无时无刻不在他胸中激荡。
吕贤基十分渴望能在此危难之时,献上奇谋良策,不仅是为国纾难,亦是想在年轻的天子心中留下一个干练能臣的印象,好更进一步,成为一部之首的正堂官。
毕竟他吕贤基今年才四十九岁,正是奋斗的年纪,未来仍旧有着无限的可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令他倍感无力。
吕贤基出身科举正途,于经史子集可谓了熟于心,信手拈来,但对这兵戎战阵、剿匪之事,实是隔膜得紧。
此前吕贤基也曾就剿匪事宜上过的奏折,无非是“严饬将士,戮力同心”、“固守要隘,徐图恢复”之类的泛泛之谈。
结局无不是如同石子投入深潭,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更别提得到咸丰的只字嘉许了,咸丰给他的批复无不良冰冰冷冷的知道了三字。
这让吕贤基倍感挫败,却又苦于找不到奏对的关窍。
吕贤基持正敢言的评价是通过挑别人的刺获得的,现在让他自己写一些堵剿发逆的建议,却是大半天憋不出几个字来。
吕贤基正一筹莫展间,他的夫人不知何时进来,将一盏参茶轻轻递到他手边:“老爷,先歇歇吧。”
说话间,吕贤基的夫人她瞥了眼满案狼藉的纸团,轻声道:“既是笔墨之事,何不寻个擅长笔墨之人”
经他夫人这么一提醒,吕贤基猛地抬头,一个年轻高大的模糊身影掠过他的脑海:“你是说”
夫人温言提醒吕贤基道:“翰林院的李协修,老爷不是常赞他文采斐然,心思活络,大有前程么”
吕贤基夫人口中的李协修便是李鸿章。
李鸿章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这五年来一直在翰林院任职,素有文才,是翰林院有名的笔杆子。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在京为官,系刑部五品郎中。
吕贤基为安徽宁国府旌德县人,算得上是同乡,吕李两家常有往来走动。
不过吕贤基贵为正二品工部左侍郎,他愿意和李家往来的原因不仅仅是看在同乡这一层关系,安徽的京官多了去了,不是所有安徽籍贯的京官都值得他走动结交。
李文安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与曾国藩是同年。
自李文安考中进士后,李家已然有了从耕读之家转变为庐郡望族的态势。
李文安有六子,李瀚章居长,李鸿章居次。
长子李瀚章以拔贡生(五贡之一,难度极大,有准进士之称,地位略逊于正牌进士,类似今天中央选调生。)实授知县,次子李鸿章更是二甲前列的进士。
李瀚章和李鸿章吕贤基都见过多次,给吕贤基留下的印象极好,尤其是李鸿章。
吕贤基豁然起身,在书房中踱了两步,立刻扬声唤来老仆:“备帖,速请翰林院的李协修来府上一叙!”
几乎就在吕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