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君祸我,我亦祸君(1 / 5)
第346章 君祸我,我亦祸君
李鸿章从那吕府的书房走出来时,天际已露出了鱼肚白。
被京师秋日清凉的晨风一吹,一夜未眠的疲惫才渐渐涌袭而来。
李鸿章估摸着吕贤基穿戴整齐、备轿入宫、在朝房等候召见、面圣陈情,这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得一两天时间,且结果是否如他预料地那般,能回安徽办团练也很难说。
干等着也是徒劳心焦,不如先回家中稍作休息。
李鸿章回到他那不算宽敞的宅邸,草草用了些家仆刘斗斋精心为他准备的早点便和衣躺下,于半梦半醒的朦胧中沉沉睡去。
也不知睡了几个时辰,补完觉的李鸿章被一阵叩门声和刘斗斋的低声通报唤醒。
“二爷,项城的袁大人和太湖赵大人遣人来请,说在袁府上备了薄酒,请您过去一聚。”
李鸿章闻言,精神一振。
这二位是他李鸿章在京中往来密切的挚友。
袁大人即袁甲三,河南陈州府项城县人,现居给事中之职。
赵大人即赵畇,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身上带着个知府衔,也是个候缺待实放的能吏。
这两人虽然年纪都比李鸿章大了十几岁,比李鸿章几乎长了一辈,但因志趣相投,都不满足于死气沉沉,混吃等死的京官生活,故而走得极近,常在一起议论时政,抒发胸中块垒。
李鸿章立刻起身,迅速盥洗更衣,欣然前往。
话分两头,此时吕贤基已经抵达养心殿东暖阁,排了一个多时辰的队,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咸丰。
吕贤基恭恭敬敬地递上奏折,垂手恭立,心中既怀着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忐忑。
他小心翼翼地用余光观察着御座上的咸丰皇帝。
但见咸丰皇帝眉头紧锁,正不耐烦地阅览着他方才呈递上去的奏折。殿内寂静无声,只有西洋自鸣钟的滴答声和纸张翻动的轻响。
时间一点点过去,吕贤基的心也渐渐提到了嗓子眼。
吕贤基不是上奏折面陈时弊已经不是第一回。
起初咸丰皇帝对吕贤基的奏折有些厌烦,不想再看吕贤基那些空洞无物的套话,只打算扫几眼便将吕贤基打发走了。
不过很快,咸丰就发现了这封奏折与以往大不相同,咸丰皇帝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甚至提起朱笔在奏折上圈圈点点,口中发出一声低低的赞叹:“嗯……好!此议甚善!”
吕贤基见状心中一喜,暗道:李鸿章这小子是真有点东西!
认真看过奏折多时,咸丰皇帝抬起头,似乎连脸上的阴霾都散去了几分,咸丰颇为赞赏地看向吕贤基:“吕爱卿,此奏深合朕心,安徽局势分析得鞭辟入里,所陈方略切实可行。如今国事维艰,正需要尔等这般勇于任事、能为朕分忧的能臣,吕爱卿真乃我大清的柱石啊。”
咸丰此时已经当了快三年的皇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怕生,连上书房都不敢出,需要老师杜受田陪伴左右才能有安全感的小年轻。
吕贤基前后所上的奏折反差甚大,且今日这份奏折文风中透着几分年轻人的豪情锐气,不像是吕贤基这等酸腐书生能写出来的奏折,多半出自其僚佐门生之手。
咸丰并未当面点破,京官豢养僚佐乃是常事,京师城稍微有点实力的京官都养有僚佐。吕贤基能有这等有见地的僚佐门生,那也是他吕贤基的本事。
“皇上谬赞,臣愧不敢当!此皆臣分内之事!”
吕贤基连忙跪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暗自得意,想着这番简在帝心,日后尚书之位可期,对于立下大功的李鸿章,吕贤基更是起了要好好提携拉拢的心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