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攻城(1 / 3)

加入书签

    金州军在调动阶段,袁崇焕和皇太极就已经各自收到了消息。

    但袁崇焕和蓟辽督师王之臣对何雨柱都只有名义上的节制权力,这么一个跟他们没打过交道的、统兵数万的实权将领,想想都知道不会听他们的话。

    但这次大规模调兵竟然连知会他们一声都没有,袁崇焕只能将消息上报,再顺道参一本“骄纵”、“跋扈”、“无令妄起边衅”之类的。

    后金的大部分军事贵族都没跟金州军接触过,这帮骄兵悍将想沿用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的打法,正面迎击、在野外全歼明军。

    他们就不信,几万大军压上,在野外还打不赢一万多明军?

    但皇太极坚持要打守城战,现在后金地利占优、兵力占优,没道理不以逸待劳先削弱敌人一波。

    等金州军攻城受挫、损兵折将,他们再出来收割,这才是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的做法。

    因为收复辽阳的功劳,皇太极在三个贝勒里又更突出了一点,虽然仍没有登上大汗的位置,但说话更有分量了。

    所以最后还是听他的,后金在辽阳城里驻扎了4万大军,还有两万机动兵力在辽阳城之后,不放在前面是怕把何雨柱吓跑了。

    等金州军开始攻城的时候,这两万骑兵就会运动到金州军后面包饺子。

    皇太极希望这一战能彻底打残金州军,顺势拿回海州、盖州,甚至复州、金州,把明军再度推下海。

    鞍山是很难发生战斗的,这种小堡,不管哪一方的大军到了,另一方的守军都会主动跑路。

    就算没跑掉,大概率也是投降,这些为了吃粮才当兵的大头兵,哪会有什么死守到底、为国捐躯的觉悟。

    八月十一,朝廷收到袁崇焕的报告,怎么处置还没商量出个结果呢,八月十三又收到了何雨柱请求出兵的奏疏。

    “竖子!这是请求吗?这是先斩后奏!他想做下一个李成梁吗?”内阁一帮大佬气得直拍桌子。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等此战结果出来,再说处置的事吧。”

    “怕是不容易,金州镇粮食能自给自足,每年从朝廷得到的只是一些后勤物资和饷银。甚至就连饷银,何雨柱自己也拿得出,这可比东江镇难处理多了。”

    几个阁老听到这里都直挠头,都是帝国最顶级的大佬,玻璃和肥皂也上市好几年了,他们当然知道这两样东西的出处。

    虽然不知道成本和利润,但销售额是差不多了解的,推算一下,只要有50%的利润,就足够养活金州镇这几万兵马了。

    毛文龙的东江镇在粮草和军饷上极大依赖朝廷,他们都处理不了他,换成实力更强、对朝廷依赖更少的金州镇,就更没办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