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解决实际问题(1 / 2)
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发表了简短评论,从“Ig!”、“bold ove!”到“wait and see.”,态度不一,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高度关注。
一些专业的科研招聘网站和论坛上,已经悄然出现了“如何向Stelria Lab(繁缕实验室)提交简历?”的讨论帖。
从专业圈层的震撼解读,到大众层面的狂热围观,从国内的沸腾到国际的关注,“繁缕研究院”这个名字,很快就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赋予了远超一个科研机构本身的复杂意味。
它像一颗突然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搅动了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普通公众的思绪
接下来的日子,工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车辆昼夜不息,繁缕研究院以惊人的“南江速度”拔地而起。
而陆时羡也丝毫没有闲着,一边往返处理着在实验室的一些工作,一边将精力投入到研究院的筹建中。
一方面是研究场所的建造,这个他几乎是全程当了甩手掌柜。
对于建筑学而言,他完全是个门外汉,强调了进行生物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之后,就全部交给了专业人士。
建筑工程团队正是当初帮忙建造省部共建实验室的建设一局。
当时的总建筑师廖长星虽然于一年前退休,但这套班子的大部分人马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现在让他比较操心的就是人员问题了。
显而易见,繁缕研究院现在需要的是顶尖的生物研究人才,但越宝贵的人才也越难招揽过来。
虽然通过高薪招人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也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
研究院要想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终究还得是自己培养人才。
这个他倒是不太担心,现在的他不光有名气也有钱,应该能吸引一大批国内乃至于国外的优秀研究生们。
优中选优的情况下,在这里实习的学生总能浮现一个好苗子出来。
虽然不能打包票,培养出来的好学生都会留在研究院,但只要能留下来的无疑都是很有归属感的。
至于流失的那一部分,他也不是很心疼,毕竟是算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了。
历经千帆,他的眼界已经不再仅限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了。
之所以在掌握一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下,继续筹建繁缕研究院的原因,不仅仅是想摆脱被体制等原因遏制的研究灵感,创建一个能够随心所欲进行自己感兴趣研究的平台。
他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
实践已经证明,单打独斗不如众志成城。
所以也是想在未来的时间里,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大脑来进行创造力的交流、思想性的碰撞,然后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帮他完成实验的同时,为华国的前沿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实习邀请计划。
根据他与梅兴国达成的协议,前期将在整个南江选拔出至少五十名研究生到繁缕研究院进行基础的辅助性研究实习工作。
如果达到要求的话,本科阶段他也给了一定的名额。
当然,这一点是他自己考虑的,没有写进协议。
尽管本科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还有一些基础没有打牢,但这恰恰也是他们的优势,研究方向还没确定,就像等着描绘一张张白纸。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和研究院具备比较高的适配度。
......
于是,在一段并不算长的时间内。
一片充满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