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最后的黑箱(1 / 2)

加入书签

主席的目光朝一旁的陆时羡望过去:“当时,对此有很多争议。但现在,我们已经愈发意识到,这或许正是下一个生物学世纪的关键。你的研究,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实践。它不仅是发现,更是提供了‘设计’的工具和思路。”

“因此,科学院授予你这份荣誉,不仅仅是表彰你过去的成就,”她将手中的聘书郑重地递出,声音沉稳而有力,“更是对由你所代表的那种——敢于打破学科壁垒、直面根本性问题、并勇于重构我们认知框架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同与期许。”

“欢迎你,陆时羡院士。愿你的加入,能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机构,带来更多属于未来的、不一样的火花。”

没有热烈的掌声,现场反而陷入了一种深思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听懂了这番致辞背后的深意。

这不仅仅是一次授予,更是一次对话,一次来自传统科学权力中心,对新兴科学范式的正式回应与接纳。

陆时羡伸出双手,平稳地接过了那张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聘书。

“谢谢。”他的回应同样简洁,目光与主席对视。

“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无论这未知存在于生命的微观世界,还是存在于我们认知体系本身。我很荣幸,能与诸位同行,共同面对这份未知。”

仪式简短得近乎仓促,却余韵悠长。

后续的交流环节,陆时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焦点。

不少院士围拢过来,不再是客套的祝贺,而是直接切入具体的思想交流以及未来合作的可行性。

......

顺路参加了院士授予仪式后,陆时羡也终于开始着手去做此次米国之行的任务。

波士顿的深秋,查尔斯河畔的枫叶燃烧如火。

麻省理工学院标志性穹顶建筑下,空气里弥漫着知识与历史的厚重。

然而,在生物工程系那间可以俯瞰河景、堆满书籍和论文的办公室里,气氛却有些微妙的凝滞。

埃琳娜·沃森教授,染色质结构与功能领域的巨擘。

作为It乃至于全米国在此领域的旗帜人物,曾与更早的诺奖得主共同开拓疆域,此刻正靠在宽大的扶手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用她那双洞察了无数生命奥秘的锐利眼睛,审视着对面年轻的访客。

“陆。”她的声音带着学者特有的冷静,指尖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我必须承认,收到你的来访请求时,我非常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你的来意。”

她身体微微前倾,姿态优雅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在It十五年,这里有我的团队,我的学生,我熟悉的一切。”

“至于‘繁缕研究院’?一个远在东方、刚刚起步的机构,即使有你的名字,它如何能与It数百年的积淀相比?仅仅用‘未来’和‘挑战’这样的词汇,并不足以说服我离开这片我倾注了这么多心血的学术沃土。”

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陆时羡平静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今天依旧是一身简单的黑色长衣,与办公室内厚重的学术氛围形成微妙对比。

他没有急于反驳,也没有列出优厚的条件,目光反而落在沃森教授书架上那个显眼的、构建精密的染色质纤维结构模型上。

“沃森教授。”陆时羡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我完全理解您对It的感情。这里的学术传统和您建立的实验室,无疑是世界顶级的。”

他话锋微转:“但我今天前来,并非只是单纯地邀请您加入‘繁缕’,同时也是想邀请您,共同验证一个您五年前在《Sce》期刊那篇展望性评论末尾,提出的那个关于‘植物染色质三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