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这事好久不做了(1 / 2)
但在20世纪后,随着科学理性主义的发展,宗教与科学逐渐分离。
比如爱因斯坦就明确反对将科学与宗教对立,他认为\"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强调理性与信仰的互补性,所以当时的个人信仰仍属于私人领域。
到了现在的二十一世纪,西方国家学者的信仰已经逐渐呈现多元化,既有坚持传统宗教信仰的,也有完全摒弃宗教的。
也就是说,宗教信仰并不影响其学术成就。
如果不是因为埃琳娜·沃森教授作为信教徒的一份子,她也不会整天把命运和因果律挂在嘴边。
而那个“时空旅行者”的名字,在普通人听起来好像很玄乎的名字,却恰好勾起她的兴趣点。
因为光是听起来,就让她沉寂多年的求索神经开始剧烈震颤。
“陆。”她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和急切:“关于那个平台……你有任何,哪怕是理论上的可行性验证吗?”
陆时羡的嘴角,终于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因为他知道,这趟波士顿之行,已经触碰到了最关键的那个节点。
当学术的追求触及天花板,而当有人递来了打破天花板的工具时,没有哪个真正的探索者,能够拒绝这种诱惑。
......
It只是一段简短的旅程。
接下来的几天,陆时羡陆续在全米的各个顶级研究机构里做学术访问。
当然,学术交流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给研究院挖人。
作为他曾经的来时路,Ucd和耶鲁大学更是这趟特殊行程的重中之重。
再次重新回到耶鲁大学,这个曾让他获得过巨大荣誉的地方,是一种奇特的体验。
耶鲁大学内部更是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迎仪式。
耶鲁大学伍尔西音乐厅,哥特式拱顶下悬挂着历代学术先贤的旗帜。
此刻,能容纳近三千人的主厅座无虚席,连两侧廊道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
这不是寻常的学术报告,而是一场为一位特殊校友准备的欢迎仪式。
当陆时羡的身影出现在舞台入口时,全场瞬间起立,掌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久久不息。
舞台中央,耶鲁大学校长沙洛维亲自致辞。
“今天,我们欢迎一位游子归来。”沙洛维的声音在宏伟的厅堂中回荡:“但他并非空手而归。他带回了人类认知边界的新版图!”
他指向身后巨大的全息投影,校训“光明与真理”的希伯来文标语下,展示着陆时羡诺奖工作与被授予院士荣誉的关键图示。
“陆时羡博士,耶鲁曾经是他的一个起点。而今天,他与他的研究成果,正成为世界科学界无数杰出头脑渴望奔赴的终点之一。”校长转过身,面向陆时羡,语气庄重而真挚,“耶鲁以你为荣,不仅因你的奖项,更因你诠释了耶鲁精神最核心的部分——永不设限的探索,与挑战传统的勇气。”
掌声再次雷动。台下,当年曾和陆时羡有交集的几位老教授眼含欣慰,而年轻学子们的眼中则闪烁着近乎崇拜的光芒。
陆时羡走到台前,目光扫过这片承载过他青春求索的地方。
他并未准备长篇讲稿。
“感谢耶鲁。”他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我曾在这里的图书馆熬夜,在实验室失败,也曾像台下许多同学一样,为前路的未知而迷茫。”
他微微停顿,继续说道:“耶鲁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真理从不局限于任何地理的边界或固有的范式。它只向最勇敢、最执着的追问者显露真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