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四个国度一个月的旅程(1 / 6)
第二百五十三章四个国度一个月的旅程
一、意大利
佛罗伦萨的清晨带着雨后的湿意,阿诺河上的雾还没散尽,乌菲兹美术馆的尖顶就已在雾中显露出轮廓。唐·本杰明和米歇尔走进ViadeiGiroi街上的百年皮具工坊时,老板朱塞佩正用黄杨木槌敲打一块植鞣革,皮革的香气混着橄榄油的味道,像中世纪工匠的呼吸。
“这块皮来自托斯卡纳的小牛皮,”朱塞佩举起皮子对着光,能看到细密的毛孔像星点,“要在橡木桶里泡三个月,再用马鞍皂反复揉搓,才能有这种蜂蜜色的光泽。”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深褐色的鞣革剂,“米歇尔小姐想要什么样的包?”
米歇尔指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1950年代的一款医生包,线条简洁得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要这个形状,但要更轻便,”她摸着皮子的纹理,“里面加个放手机的夹层,用绒布衬里。”
朱塞佩拿出炭笔在纸上勾勒,线条果断得像刀刻:“包扣用黄铜,我父亲传下来的模具,能刻上你们名字的首字母。”他抬头看唐·本杰明,“先生要不要也做一个?公文包?我们给菲亚特家族做过,能装下十二寸的笔记本,还能藏一瓶威士忌。”
定制过程像场仪式。他们选了皮料的厚度(米歇尔的1.8毫米,唐·本杰明的2.2毫米),选了缝线的颜色(深棕配米白),甚至选了边缘处理的方式(米歇尔要圆润的,唐·本杰明要棱角分明的)。朱塞佩在工作台的角落里敲下铜钉,固定好皮革,缝纫机的针头上下跳动,像在编织时光。
“七天后来取,”他用布擦了擦成品雏形,“这期间每天要用手揉搓,让油脂渗进皮里,就像给婴儿洗澡。”
离开工坊时,米歇尔看着阿诺河上的廊桥,桥上的金匠店亮着灯,像串流动的珠宝。“这里的东西都带着人的温度,”她说,“比摩纳哥的奢侈品有灵魂。”
但佛罗伦萨的褶皱也藏在细节里。窄巷里的垃圾还没清理,散发着馊味;街头艺人扮演的大卫雕像,颜料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的泡沫;餐馆的侍者对亚洲面孔有些敷衍,上错了菜还不愿道歉。“就像这块植鞣革,”唐·本杰明看着手里的样品,“有光泽,也有瑕疵。”
托斯卡纳乡下:葡萄园里的慢镜头
托斯卡纳的乡下像幅被阳光晒褪色的油画。他们租的农庄在锡耶纳附近,石墙围起的院子里种着橄榄树,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枝桠上挂着沉甸甸的青橄榄,像串绿色的珠子。农庄主人是对老夫妻,吉安卡洛和索菲亚,每天早上会送来刚挤的牛奶和烤得焦脆的面包。
“今天去摘葡萄?”吉安卡洛举着草帽笑,他的牙齿被红酒染成了紫色,“桑娇维塞葡萄正好成熟,能酿出最好的基安蒂。”
葡萄园在山坡上,葡萄藤像绿色的波浪。米歇尔穿着索菲亚的旧胶鞋,弯腰摘葡萄,指甲很快被果汁染成深紫。唐·本杰明学着吉安卡洛的样子,用剪刀贴着果柄剪下,葡萄串沉甸甸的,能感受到阳光的重量。“要选带白霜的,”老人说,“那是天然的酵母,酿酒时最香。”
中午在葡萄园里野餐,铺块格子布,摆上自制的番茄酱配意面(番茄是院子里摘的,酸得眯眼),冷切肉(附近农场的帕尔马火腿,咸香得像海风),还有去年酿的基安蒂,单宁涩得像未成熟的柿子,却后劲绵长。
“晚上有篝火晚会,”索菲亚端来无花果,果皮上沾着绒毛,“村里的年轻人会来弹吉他,我丈夫年轻时是主唱,唱得比帕瓦罗蒂还响。”
篝火升起时,暮色中的橄榄树像沉默的巨人。年轻人弹着曼陀林,唱着方言的歌谣,吉安卡洛果然抢过话筒,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米歇尔跟着节奏拍手,裙摆扫过草地的露水,唐·本杰明靠在橄榄树上喝酒,看着远处的星星一颗颗亮起来,像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