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战略制定课程(3 / 6)

加入书签

伊丽莎白·戴维斯教授看向唐·本杰明,突然提问:“唐先生,贞观集团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果现在让你制定未来3年的战略,你会如何将核心能力与战略目标匹配?”

唐·本杰明没有慌乱,站起身从容回答:“贞观集团的核心能力有两个:一是‘快速市场响应能力’,比如我们的‘活力’饮料从研发到上市只用了几个月,比行业平均速度快了一半;二是‘跨国资源整合能力’,比如港口项目,我们快速完成了与当地政府、物流企业的合作谈判。未来3年,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多元化消费品与物流企业’,具体会从两方面匹配核心能力:一是利用‘快速市场响应能力’,推出更多细分品类的饮料产品,比如针对老年人的‘营养能量饮料’;二是利用‘跨国资源整合能力’,将港口的运营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等地区,打造全球物流网络。”

伊丽莎白·戴维斯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很好,你的核心能力评估很精准,战略匹配也很落地。记住,核心能力不是‘你有什么资源’,而是‘你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情’;战略目标也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凭借核心能力能做成什么’。”

坐在唐·本杰明旁边的艾拉,正奋笔疾书地记录着两人的对话。她的笔记本上,不仅写下了“核心能力=差异化优势”“战略目标=能力匹配”这样的关键词,还在旁边画了一个思维导图,将贞观集团的案例与微软的案例做对比。对艾拉来说,这样的课程是“这辈子都难得的学习机会”——她之前在摩根实习时,接触到的都是具体的投行操作,从未有机会从“企业顶层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现在,每一句话都在刷新她对商业的认知。

1月11日的课程,由哈佛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汉森主讲,主题是“战略沟通与组织对齐”。他一上课就抛出一个问题:“各位,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公司制定了看似完美的战略,却在执行中屡屡碰壁?比如总部要求‘拓展线上渠道’,但区域销售团队还是执着于线下客户;总部要求‘控制成本’,但研发部门还是不断申请高额预算。”

这番话瞬间引发了学员们的共鸣。迈克尔皱着眉说道:“我们摩根大通就遇到过类似问题。去年总部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要求各分行减少纸质业务,推广线上银行服务,但很多老员工习惯了传统业务模式,抵触数字化操作,导致转型进度比预期慢了40%。”

范伯登也点头附和:“壳牌也有同样的困扰。我们的战略是‘加大新能源投资’,但石油勘探部门的员工担心自己会失业,对新能源项目消极应对,甚至故意拖延项目进度。”

罗伯特·汉森教授笑着说道:“这就是‘战略与组织脱节’的问题——很多高管以为,战略制定完成后,只要发一份文件、开一次会议,员工就会自动执行。但实际上,战略执行的关键,是‘让每个员工都理解战略、认同战略,甚至觉得自己的工作与战略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有效的战略沟通和组织对齐。”

他切换ppt,屏幕上出现了“战略沟通的三层次模型”:

1.顶层沟通:向高管团队传递“战略为什么重要”(why)、“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什么”(what)、“高管需要承担什么责任”(how);

2.中层沟通:向部门经理传递“本部门在战略中的角色”“部门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关联”“部门间如何协同”;

3.基层沟通:向一线员工传递“员工的日常工作如何影响战略落地”“员工能从战略落地中获得什么收益”(比如奖金、晋升机会)。

“以谷歌的‘AI优先战略’为例,他们的战略沟通就做得非常到位。”罗伯特·汉森教授举例说明,“顶层沟通时,cEo桑达尔·皮查伊会向高管团队解释‘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