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战略制定课程(4 / 6)
I是未来十年的核心技术,谷歌必须抢占先机’,并明确各业务线的AI投入比例;中层沟通时,部门经理会告诉员工‘我们的搜索业务需要引入AI算法提升准确率,这关系到谷歌在搜索市场的份额’;基层沟通时,工程师会收到‘AI算法优化KpI’,并知道‘完成KpI就能获得股票期权奖励’。正是这种‘层层传递、人人关联’的沟通,让谷歌的AI战略在短短3年内就落地见效。”
唐·本杰明想起了贞观集团的情况——之前推出“活力”饮料的海外扩张战略时,他只在高管会议上做了简单说明,没有向基层员工传递“海外扩张与他们的关系”,导致部分生产员工担心“海外工厂建成后自己会被裁员”,工作积极性下降。现在看来,这正是缺乏“基层沟通”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进行角色扮演演练。”罗伯特·汉森教授将学员分成“cEo组”和“员工组”,要求“cEo组”向“员工组”沟通一项虚构的“跨国并购战略”,并说服“员工组”支持战略执行。唐·本杰明被分到“cEo组”,需要向扮演“财务部门员工”的佐藤沟通战略。
“佐藤先生,我们计划并购欧洲一家饮料公司,这对财务部门来说是重要机会。”唐·本杰明按照“三层次模型”的思路,先说明战略价值,“并购后,我们的财务数据规模会扩大,你负责的‘跨国税务筹划’业务会成为集团的核心职能,未来有机会晋升为财务总监。”
佐藤扮演的“员工”立刻提出疑问:“并购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尽调工作,我们部门人手不足,可能无法完成任务。”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考虑到了。”唐·本杰明提前准备了应对方案,“总部会从外部招聘3位有并购尽调经验的员工,补充到财务部门,同时会为你们提供‘并购财务尽调’的专项培训,提升大家的专业能力。另外,完成并购后,所有参与尽调的员工都会获得一笔专项奖金。”
这番沟通让佐藤扮演的“员工”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如果是这样,我们愿意支持并购战略。”
罗伯特·汉森教授在一旁观察,演练结束后点评道:“唐先生的沟通很成功,他做到了两点:一是‘关联员工利益’,让员工看到战略对自己的好处;二是‘解决员工顾虑’,提前给出应对方案。这正是战略沟通的核心——不是‘命令员工执行’,而是‘让员工主动参与’。”
下午的课程则聚焦“组织对齐工具”。罗伯特·汉森教授介绍了“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oKR体系”三种常用工具,并以亚马逊为例,详细讲解了如何用oKR体系实现组织对齐:“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会制定公司级oKR,比如‘年度新增1亿pri会员’;各业务线会根据公司级oKR制定部门级oKR,比如市场部的oKR是‘通过广告投放新增3000万pri会员’,运营部的oKR是‘通过优化会员权益留存2000万pri会员’;员工个人的oKR则与部门级oKR挂钩,比如市场部员工的oKR是‘完成10场pri会员推广活动,带来500万新增用户’。通过这种‘公司-部门-个人’的oKR对齐,亚马逊的战略执行效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
艾拉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亚马逊的oKR案例,还特意用荧光笔标注了“oKR对齐的关键:每个层级的目标都能追溯到公司战略”。她想起自己之前在摩根实习时,部门的KpI与公司战略完全脱节——她负责的“客户资料整理”KpI,既不关联“投行项目数量”,也不关联“客户满意度”,导致她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价值在哪里。现在她才明白,有效的组织对齐,能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1月12日,本周的最后一天课程,由埃弗拉·陈教授主讲,主题是“战略风险管控与动态调整”。她一上课就展示了一组数据:“根据麦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