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关于米的对话(1 / 6)

加入书签

作者提醒:不喜欢物理学的读者请跳过此章。

周末。

吃了晚饭,二狗和高建、周洁、韩刚在客厅里聊天。

前几天关于长度单位”

米“的由来问题,二狗把高建问住了。

高建回去查了许多资料,他说今天基本上可以回答二狗提出的这一问题了。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谁规定了米的长度?”

二狗问。

“米只是翻译成中文的叫法。

它是一个外来的量。

它最早起源于法国,在法文里叫ètre。

中国古代是没有米这个长度单位。”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米为什么是这么长?”

二狗道。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其实要弄明白长度问题的展历史。”

高建说。

“我能想像出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需要对长度进行量度。

比如:行军打仗需要知道走了多少路,做个衣裳需要知道用多少布,盖个房子需要知道用多高的门。”

“是的,古代的日常生活和贸易活动中也需要对各种长度进行测量,因此需要一个用来测量的标准物。

不光是长度、还有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长度只是度量标准中的一个而已。

你学过的《几何》学,就是从丈量土地的技术展起来的。”

“我也能够想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度,人们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和单位是不一样的。

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以前的长度单位是很乱的,只到秦始皇统一华夏才将度量的单位统一起来。”

二狗道。

高建接着说:“是的,秦人的尺大致是普通人从手腕到肘部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大约厘米。

古人定义长度的标准先是用人体的部位来定,就像数数的进制用十个手指来定。

比如你针灸上用的寸就是大约一个姆指的宽度。

古人还用拃、庹、步、寻、仞等,都是如此。”

“关键是用人体的部位来确定长度它是变化的,不用说不同的人,就是同一个人也会变化。

虽然有时候采用这种相对长度有好处(比如针灸定穴位),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是会造成混乱的。

计量的误差会很大。

如果就规定是用秦始皇的肘来定义尺,那倒是确定的,不过他死后,如何保存他的肘就是个问题了,因此不能长久。”

二狗道。

“肘是变化的,但是当一个人的肘一旦被定为标准,就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等价地表示,比如完全可以用青铜制造一个标准的尺作为标准。”

顿了顿,高建接着说:

“用人体的部位作为长度的标准不仅在华夏如此,在其它国家也是一样的。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准,按华夏的翻译也称一寻。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两千步定为1哩,即罗马里,后来英国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来。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究竟应该为多长。

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

亨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闹得不可开交。

他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

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世的怒气诞生了。

德国人显然要更严谨一些,他们认为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具体使用时,人们基本都是依据自己的脚长来计算长度,这样误差太大。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