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关于米的对话(4 / 6)
改革。
当时法国的贸易和经济已接近破产,但英国却是当时世界上屈一指的工业强国,过分激进的改变必定会损害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尤其是,目前的计量体系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坏处。
1824年,英国出台了《大英帝国度量衡法》,将从罗马人那里继承的度量衡标准化,而且确定长度的标准方法采用了‘秒摆’法。
关于长度标准的确定方法变成了两个体系、两个国家间的较量。
经过漫长的研究,英国的学术机构终于在1841年悻悻地宣布,秒摆的精度不足以用来重建长度的标准。
子午线法的米才被逐渐接受。
由于“档案米”
变形严重,1872年法国放弃了‘档案米’的定义,根据‘档案米’的长度,采用铂铱合金(9o铂和1o铱)材料重新制作了米原器。
当时共制作了31件米原器,横截面大致呈x形。
‘档案米’的长度被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两条线的宽度为6-8微米。
1875年,国际度量衡理事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公制公约》,同意成立国际度量衡局,承认公制是法国大革命诞生的最大科学事业。
‘米’被确定为国际标准长度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1889年,在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在31个米原器中最接近oc时‘档案米’的第6号米原器被国际计量局选为国际米原器。
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o摄氏度时两条刻线中心间的距离。
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长度基准,它被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其余的标尺作为辅助标尺分给参与国。
米原器的精度可以达到o1微米。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对长度计量的定义又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国际米原器必须保持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国际米原器的出现,是人类长度测量技术标准从人体部位的相对量值到实物量值转化的重要转折。”
说了这么多,高建终于停下来,喝了口水休息一下。
“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米,就是从这个米原器来的啰?我们国家的尺和米为什么正好是3倍的关系?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二狗又开始了新的问题。
“为了可以使我国与国际科学界、工商界接轨,19o8年,清政府制定了采用国际单位制度的规模和实施条例。
国际权威局应邀生产了铂铱合金和镍钢合金原辅材料的标准米器,并运回华夏。
1928年,颁布了《计量衡算法》,规定以‘万国公制’为标准体系,并临时以‘市场制’为过渡辅助体系,修改了我国原来的计量体系,强行适应国际单位。
规定1公尺为1米=3市尺,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
新修订的市尺、市升和市斤和原来旧的尺、升、斤大致相当,这样在引进国际标准单位的同时也适应了人们原来的生活习惯。
与公制的转换很简单,使国际单位制逐渐为公众所接受。
1949年以后,国际单位制由政府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因此,1米=3尺是人为的规定,并不是巧合。
华夏国不同朝代时,尺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
商代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1695厘米,周代一尺约等于现在的1厘米、秦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1厘米、汉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75厘米、三国时期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42厘米、南朝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58厘米、北魏一尺约等于现在的3o9厘米、隋代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96厘米、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