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止观初成(2 / 3)

加入书签

类的全都试了,就差木鱼没有敲了。

最后干脆守空;结果现空也守不住,这真是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啊。

南怀瑾先生写过一诗,大概描写的就是二狗当时的那种状态。

诗云:

秋风落叶乱为堆,

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

任他着地自成灰。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消除杂念达到自净其意,就是止了。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是做到止的前提。

如果心里天天小心思很多,止就很难了,或者说,是不可能的。

其实二狗还好,他本来傻,心思单纯,尘缘较少,牵挂无多。

修止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又有了龟息功的基础,初步的止观功夫还是容易上手的。

他经过几天的习练,也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感觉。

二狗现,原来止是不可以追求的,越追越是没有。

当你不想它的时候,它却在不经意间来了。

他想:如果我不知道止观这件事,是不是反而容易修成呢?就像有些事情,一旦告诉你你反而得不到了。

所以给别人说法是很难的,不指点吧,他不知道,指点吧,他老是盯着你的手指头看。

你跟他说止观,他观成了止,止成了观。

所以干脆说一句:信则有,不信则无。

因为说破了反而没用了,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

了事,他念多了,也就止了。

当然,念“扫帚”

也是一样的。

唉,又说破了。

当然,光做到了止,也还是不够的。

止是不能断惑的,往往坐成了枯禅,没有智慧产生。

而且一般人修止的时候都容易犯困。

要破除止的局限,还需要修观。

止是静的功夫,观则是动的功夫。

止观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就如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

观,说白了,就是观想、想象。

比如观想丹田有一颗丹、观想莲花、观白骨、观阿弥陀佛庄严法相、观日观火观水观四大。

观的时候不能急,要从容地观,用心去“照”

,细细地品,小火慢慢地炖。

观其实也是另一种静。

不是散心,而是专心。

守一其实也是一种观,止未修成的时候,其实人都在观,只不过可能是乱观。

当观能观到空的时候,其实止也就差不多了。

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但又不是不想。

是不想而想。

一开始是用大脑去想,但是到后来就不需要用大脑想了,是用“心”

去“照”

刚开始修观的时候,二狗总是“拿不起”

观什么,什么就没了,总是观不出个样子来。

观了半天,结果观成了止。

有时候,乱绪来了止不住,把止又修成了观。

于是二狗干脆就观它,结果一观它反而不见了。

也就是说,二狗有时候想止却得了观,想观却得了止。

就像一条泥鳅,你想抓它的头,它从尾巴滑走;你想抓它的尾,它又从头部滑走。

二狗就这样来回地抓,最后,抓累了,干脆算了,不抓了。

结果,那泥鳅反而不动了,就躺在他的手里。

观能生智慧神通,但如果不修止,则易偏狂,不得究竟。

止能生禅定福德,但如果不修观,则易痴愚,难见真谛。

关于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