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五章交个朋友面试(1 / 3)

加入书签

我:大师,最近我在面试时总是习惯带着朋友一起去,我知道这样可能不太好,但就是忍不住,您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大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从心理学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你现在33岁,正处于职业转型的敏感期。

你带朋友去面试,就好像带着一个“移动安全屋”

朋友在身边,在物理距离上给你带来了一种接近感,能激活你的“安全型依恋系统”

,从而获得情绪上的安抚。

这其实是你对抗职场不确定性的一种防御机制。

我: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没意识到,我就觉得朋友在旁边我会安心很多。

大师:是的,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我们再从埃里克森的展阶段理论来看,在你这个33岁的年龄,本应处于“繁殖vs停滞”

阶段。

你带同伴去面试的行为,可能暴露了你在职业身份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危机。

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个体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评估低于实际水平时,寻求“社会比较对象”

的概率会提升47。

你带朋友去,说不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潜意识里想通过朋友来获得一种对自己的确认。

我:好像有点道理,我有时候确实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太自信,总担心自己表现不好。

大师: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解释,朋友在场其实充当了一个“外部认知支架”

,帮助你分担了面试场景中的认知负荷。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面对高压决策时,信任的他人存在会使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18。

也就是说,朋友在旁边,你在心理上会觉得有依靠,从而减轻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但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你需要学会独立面对面试。

我:那我该怎么做呢?我也想改变这种状况。

大师:先,我们可以进行认知重构训练。

你可以制作一个现实检验表,每天记录下来。

比如,你预期的恐惧可能是“面试官会刁难我”

,但实际生的情况可能是“对方专注于岗位匹配度”

,然后你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进行评估,比如“已准备5个案例佐证能力”

另外,你还可以制作一个优势清单,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包括核心技能、成功案例、性格优势、行业洞察、学习曲线等方面。

这样能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我:好的,我回去试试。

还有其他方法吗?

大师:有的,渐进式暴露疗法也很有效。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分阶段的“脱敏”

计划。

第一周,让朋友在等候区,手机静音但保持物理存在;第二周,朋友在咖啡厅待命,允许你有1次电话支援;第三周,你独立前往面试,但可以携带一个“过渡性客体”

,比如朋友赠送的笔;第四周,你完全自主应对面试,并且建立事后复盘机制。

通过这样逐步减少对朋友的依赖,让你适应独立面试的过程。

我:听起来很有挑战性,但我愿意尝试。

还有别的建议吗?

大师:当然。

在职场身份锚定方面,你可以进行职业叙事重构,用star-l模型包装自己的经历。

s代表situati0n(情景),t代表task(任务),a代表a(行动),r代表re1t(结果),l代表learng(学习)。

这样能让你的经历更有条理,更能突出你的能力。

另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