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展叛乱唐末逼迫(1 / 3)

加入书签

一、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军事格局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这场持续近八年的大规模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政治格局。

叛乱平定后的唐代宗时期(762-779年在位),朝廷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大幅削弱,形成了&0t;藩镇割据&0t;的局面。

在这一背景下,唐朝中央政府对军事将领的猜忌与防范心理日益加深。

朝廷采取&0t;以藩制藩&0t;的策略,频繁调动节度使,防止任何一位将领在某一地区培植过大的势力。

同时,宦官势力开始深度介入军队事务,担任监军使,监督节度使的一举一动。

这种不信任的氛围,为后来的刘展叛乱埋下了伏笔。

江淮地区作为唐朝最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其战略地位在安史之乱后更加凸显。

当时有&0t;天下以江淮为国命&0t;之说,朝廷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尤为重视。

正是在这种敏感时期,刘展被任命为江淮都统,掌握这一关键地区的军事大权。

二、刘展其人及其早期仕途

刘展,生卒年不详,淮西(今河南东南部、安徽西北部一带)人,出身行伍,是典型的安史之乱后崛起的新一代军事将领。

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被朝廷视为可以倚重的军事人才。

刘展性格刚烈,治军严整,深得部下拥戴。

《资治通鉴》记载他&0t;性刚强,御军严整&0t;,这表明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

然而,这种性格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容易招致猜忌。

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年),刘展被任命为江淮都统,驻守汴州(今河南开封),负责江淮地区的防务。

值得注意的是,刘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世家大族出身,而是凭借军功跻身权力核心的&0t;新贵&0t;。

这种背景使他缺乏政治上的保护伞,一旦遭遇朝廷猜疑,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叛乱爆的直接诱因

刘展叛乱的直接诱因源于朝廷对他的突然调职和随之而来的猜疑处理。

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朝廷突然下令调刘展为淮南东道、江南西道、浙西三道节度使,同时解除其江淮都统职务。

这一看似升迁的调动实际上暗藏玄机——三道节度使虽是重要职位,但被分散了权力,且朝廷密令淮南节度使邓景山暗中防备刘展。

更致命的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对刘展怀有敌意。

鱼朝恩向皇帝进言,称刘展&0t;倔强不受命&0t;,建议趁其赴任新职时将其擒获。

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密令邓景山和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在刘展赴任途中设伏擒拿。

这一密谋不幸泄露,刘展得知后大为震惊和愤怒。

他意识到自己已陷入&0t;进退皆死&0t;的绝境——如果遵命赴任,可能会被埋伏擒杀;如果抗命不遵,则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展决定铤而走险,于上元元年十一月甲午举兵反叛。

四、军事行动进程

刘展叛乱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迅扩张阶段(760年11月-12月)

刘展起兵后,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率部攻占润州(今江苏镇江)、升州(今江苏南京),击败朝廷派来镇压的将领李峘、邓景山。

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刘展在短时间内控制了长江下游大片地区。

这一阶段的成功得益于几个因素:一是刘展对江淮地区地形和军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