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上午(1 / 3)
写给十年前的你:关于争吵的那些事,我想和你好好聊聊
此刻的你,或许正坐在书桌前为一句口角耿耿于怀,或许刚和人争执完脸颊烫,心里像堵着团浸了水的棉花——我太清楚这种感受了。
十年后的我坐在窗前,看着月光漫过窗台,突然很想穿过时光回头告诉你: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瞬间,大多会像晨露一样蒸在岁月里,可若为了争那口气失了分寸,留下的疤痕却可能刻很久。
你总觉得“有理走遍天下”
,可这世间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就藏着三分含糊、七分退让。
我不是要你做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只是想让你明白: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靠嗓门赢来的,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故事里,能成大事的人,多半都懂“让”
的智慧。
你还记得《史记》里的蔺相如吗?当年他带着和氏璧从秦国全身而退,被赵王封为上卿,位置排在老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气,放话说要当面羞辱他。
换作旁人,怕是早就拍着桌子理论了——我凭本事挣来的爵位,凭什么要让着你?可蔺相如偏不。
他每次上朝都称病避开廉颇,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就赶紧让车夫掉头躲开。
门客们都觉得憋屈,说他胆小如鼠。
蔺相如却说:“强秦之所以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
如果我们俩争斗起来,就像两虎相斗,最终只会让秦国得利。”
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才有了后来“负荆请罪”
的美谈。
你看,蔺相如不是争不过,他只是明白:朝堂上的争吵赢了又如何?输了赵国的安稳,赢了面子也是输。
后来赵国能在强秦环伺下撑那么久,靠的不是谁的嘴更厉害,而是这“将相和”
的格局。
十年后的你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可能是同事为了一点功劳抢功,可能是亲戚为了几句闲话较真,你若非要争个是非曲直,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就像下棋时,真正的高手不会为了一子得失跟对手吵,他要的是整盘棋的赢。
再说三国时的刘备吧。
他早年寄人篱下,在曹操手下做过事。
有一次曹操请他喝酒,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
他为什么怕?因为他知道此刻跟曹操争“谁是真英雄”
毫无意义,逞口舌之快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后来他被吕布打败,妻儿都被俘虏,只能去投靠曹操。
换作旁人,怕是早就怨天尤人,跟吕布骂战三百回合了,可刘备没有。
他忍着气、憋着痛,一步步积攒力量,最终三分天下。
你可能会说,刘备那是隐忍,不是退让。
可隐忍和退让,在很多时候本就是一回事。
当年他在荆州,刘表想把荆州让给他,他坚决不肯。
有人说他傻,到手的地盘都不要。
可他心里清楚,刘表是皇室宗亲,此刻若抢了荆州,天下人会骂他不仁不义。
他不争这一时的得失,是为了长远的“仁君”
之名。
后来他借荆州、取西川,靠的不是争吵得来的,而是这份“不争”
积累的人心。
你总担心“退让会被人欺负”
,可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
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会靠争吵立威。
就像汉初的韩信,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
一个屠夫拦住他,说:“你要么杀了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