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上午(2 / 3)
>换作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怕是早就拔剑相向了。
可韩信没有,他真的从屠夫胯下钻了过去。
当时的人都笑他懦弱,可后来呢?他成了大将军,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
你以为他忘了那胯下之辱吗?其实他记得。
但他更清楚,当年若一剑杀了屠夫,自己只会沦为阶下囚,哪有后来的功业?他不争那一时的面子,是为了争长远的前程。
后来他衣锦还乡,不仅没杀那个屠夫,还让他做了官。
这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强大——当你站得足够高,那些曾经让你愤怒的争吵,不过是尘埃而已。
我知道你为什么总爱争吵——你怕被冤枉,怕别人觉得你好欺负,怕自己的道理没人听。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世上本就有很多“说不清”
的事。
就像北宋的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有人诬陷他写诗讽刺朝廷,把他抓进大牢,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
在牢里,他受尽折磨,可他没有跟狱卒争吵,没有跟审问他的人辩解。
他只是默默写下“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后来他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儋州,有人骂他是“奸贼”
,有人嘲笑他落魄。
他还是不争,只是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你看,那些冤枉他的人,早已被历史遗忘,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
真正的道理,从不是靠争吵赢来的,时间会给一切一个答案。
你总担心“万一遇到坏人,不争吵会吃亏”
。
可对付坏人,争吵是最没用的办法。
就像明朝的王阳明,当年在龙场驿,当地的土匪经常骚扰他。
那些土匪凶神恶煞,跟他们讲道理、争吵,根本没用。
王阳明怎么做的?他不吵也不骂,只是默默训练当地百姓,组织乡勇。
土匪再来时,他带兵一举将其击溃。
后来他平定宁王叛乱,靠的也不是争吵,而是智谋和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付坏人,靠的是“实力”
,不是“嘴力”
。
你若真遇到不讲理的人,争吵只会让他更嚣张。
就像遇到疯狗,你跟它争吵,只会被咬伤。
最好的办法是远离它,若躲不开,就拿起棍子打跑它,而不是站在原地跟它对吠。
你还怕“冤枉了别人”
,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你心存善念。
就像清朝的曾国藩,年轻时也爱与人争论。
有一次,他跟朋友因为一个学问上的问题吵了起来,两人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
后来他翻书查证,现是自己错了。
他羞得满脸通红,第二天赶紧去给朋友道歉。
从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凡事留三分余地,不可尽争。”
他在日记里写道:“大抵争论之际,恒觉自己是而他人非,不知果能是乎?”
意思是说,争吵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别人错,可真的是这样吗?后来他带兵打仗,经常听取下属的意见,哪怕是跟自己想法相反的,他也耐心听完,从不轻易争吵。
所以他手下能聚集那么多人才,最终平定太平天国。
你看,承认自己可能会错,不是丢脸的事。
很多时候,争吵的起因不过是“我以为”
,可“我以为”
往往不是真相。
就像你小时候总觉得父母不懂你,跟他们争吵,可长大后才现,他们说的那些话,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