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下午(2 / 3)
/p>
还有种更接地气的学习地方,你可能想不到——社区夜校。
我去年去普陀区的夜校做过一次分享,那儿的脱口秀班挤了三十多号人,有开网约车的师傅,有市收银员,还有退休的阿姨。
他们练段子不追求多炸场,就写自己的日子:早高峰堵车时乘客的奇葩要求,市里大爷大妈抢打折鸡蛋的套路,反而比那些刻意凹出来的“梗”
更动人。
这种班学费便宜,老师也实在,关键是能让你明白:脱口秀的根,就在烟火气里。
认识人?别急,先让人认识你
你说想认识圈内人?这想法没错,但顺序搞反了。
不是你先认识他们,是让他们先认识你。
我刚入行时,总想着找机会跟李诞、池子合影,觉得混进他们的圈子就万事大吉。
后来现,人家根本不在乎你是谁,除非你能拿出让他们记住的东西。
怎么让人记住?先在小圈子里“冒泡”
。
开放麦演完别跑,帮着搬搬椅子,跟组织者说“下次有活儿缺人喊我”
。
我当年就是在开放麦帮着卖票、递话筒,一来二去,俱乐部老板知道“那个写地铁段子的小子靠谱”
,才给了我开场十五分钟的机会。
线上也得“刷存在感”
,但不是乱刷。
小红书上搜“上海脱口秀”
,关注那些经常开放麦信息的账号,像“脱口秀演员小橘”
,她每天都各俱乐部的演出排期,评论区里全是同行。
你看完演出写点走心的rep0,别说“今天太好笑了”
,说“那个关于外卖时的段子,最后一句如果改成‘骑手说他在拯救银河系,让我先等会儿’会不会更炸?”
——专业的评论,才能让演员注意到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微博话里有个“上海脱口秀新人互助”
的话题,里面全是跟你一样想入行的人。
有人组队写段子,有人拼车去远郊的开放麦,你加进去,周末约着一起去看演出,散场后找个路边摊撸串,比单独去“套近乎”
自然多了。
我现在的搭档,就是当年在路边摊跟我抢最后一串腰子认识的。
海选?那是战场,不是游乐场
要是赶上海选,别激动得连夜写十个段子——海选考的不是“你有多好笑”
,是“你有没有潜力”
。
我2018年参加笑果的海选,同场有个哥们儿,把《吐槽大会》的段子改了改就上台,评委没听完就按铃了。
李诞说:“我们要的是‘你的东西’,不是‘你会模仿谁’。”
海选前,先搞清楚主办方要什么。
笑果的海选看重“网感”
,你得知道年轻人在聊什么;本地俱乐部的海选更看重“落地”
,能把上海的弄堂、地铁、菜市场写进段子,肯定加分。
我当年写了个“在豫园找厕所”
的段子,说“九曲桥转了八圈,没找到厕所,倒看见七个算命的,都说我‘最近有一急’”
,就靠这个进了复试。
别怕海选失败。
我前前后后参加过六次海选,三次连初试都没过。
每次下来都把评委的点评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有次评委说我“段子太飘,没根”
,我就花了一个月,每天去菜市场蹲点,听阿姨爷叔吵架,写了一整本“菜场观察日记”
。
后来再上台,说“大妈买菜跟谈判似的,‘五块?三块!
不卖?我去隔壁了——哎等等,四块五行不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