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上午(2 / 3)
活没劲,努力没用,甚至开始怀疑“善良”
是不是一种天真。
十年后的你,该懂得:读书是为了让心更明亮,而不是让心更沉重。
不是说那些揭露黑暗的书不该读。
它们能让你保持警惕,知道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性也有复杂多面。
但如果你的书架上只有这类书,就像房间里只开了一盏昏暗的灯,久了会看不清脚下的路。
你需要读一些“有光”
的书——不是那些喊口号的鸡汤,而是真正能让你感受到力量的文字。
你可以读那些写普通人奋斗的故事。
比如有人出身贫寒,靠摆摊攒学费,最后考上大学;比如有人中年失业,从零开始学一门手艺,把小店开得红红火火;比如有人身患重病,却在病床上写下温暖的文字,鼓励了无数人。
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最朴素的真理:生活或许残酷,但总有翻盘的可能;命运或许不公,但努力永远是自己的武器。
你可以读那些记录时代浪潮的书。
看看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人,是如何在一片空白里闯出一条路;看看那些在科技领域深耕的研究者,是怎样熬过无数次失败,才让“中国创造”
站上世界舞台;看看那些在乡村支教的老师,用十几年的坚守,改变了一群孩子的命运。
这些文字会告诉你: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无数个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推动时代向前。
你更可以读那些探索内心的书。
读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他在逆境中的豁达;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他在迷茫时的笃定;读居里夫人的传记,学她在名利面前的清醒。
这些书会像一位位老朋友,在你失意时拍拍你的肩,告诉你:人生的起伏本是常态,重要的是守住内心的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十岁的你,应该已经养成了“选书”
的本事。
你会明白,读书和交朋友一样,要挑那些能让你“向上走”
的。
它们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却会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想起书里的某句话、某个人,然后咬咬牙,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
毕竟,书里的光,最终是为了照亮现实里的路。
三、能量是流动的,别让自己困在原地
你二十岁时,总说自己“能量不足”
。
想早起背书,却总在闹钟响后按下“再睡五分钟”
;想坚持健身,却在练了三天后说“太累了,明天再说”
;想学一门新技能,买了课程却只看了第一节课。
你把这归结为“懒”
,其实是没学会如何调动自己的能量。
十年后的你,该懂得:能量不是天生的,是“用出来”
的。
就像手机电池,你总担心耗电快,一直关机,最后反而会彻底没电。
能量也是这样,越用才越旺盛。
你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满格”
,哪怕每天只调动一点点,慢慢积累,也会形成惯性。
你可以从“微小的行动”
开始。
比如每天早起十分钟,喝一杯温水,读几页书;比如下班后花二十分钟,去楼下散散步,看看晚霞;比如每周抽一个下午,做一件一直想做却没做的事——学一道菜,去一次博物馆,给老朋友打个电话。
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像小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让你的生活慢慢“活”
起来。
你要学会“屏蔽内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