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上午(1 / 3)
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关于精力与成长的碎思
此刻的我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月光漫过窗台,在稿纸上投下一片模糊的光晕。
突然想给十年后的你写封信,聊聊当下最让我困惑的事——精力的分配、自我的边界,还有那些不得不做的“不适合”
的事。
这些细碎的感悟或许在你看来早已是过眼云烟,但对现在的我而言,却是每天都要反复咀嚼的课题。
一、有限的精力,是生命最公平的刻度
昨天晚上我失眠了,凌晨两点还在翻来覆去。
起因是白天帮同事处理一个跨部门协调的事,明明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却因为抹不开面子接了下来。
结果折腾了一下午,不仅自己的工作没完成,对方还嫌我做得不够细致。
躺在床上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对方皱眉的表情,反复回想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哪个环节没考虑周全,越想越清醒,越清醒越烦躁。
后来我索性爬起来翻书,看到季羡林先生说过一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路也要自己走。”
突然就愣住了——我好像总是把别人的路当成自己的路来走,把别人的问题扛成自己的负担。
就像小时候玩拼图,总想着先帮别人把碎片拼好,结果自己的图始终是一团乱麻。
其实很早就明白“精力有限”
这个道理。
上学时老师说过,人的大脑每天能高效运转的时间不过四五个小时,就像手机电池,过度耗电只会加损耗。
可道理懂归懂,做起来却总跑偏。
看到朋友朋友圈的加班动态,会下意识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听到家人抱怨生活的琐碎,会忍不住想冲过去替他们解决;甚至刷到陌生人的求助帖,都要停下来琢磨半天该怎么回复。
直到上周体检,医生说我血压有点偏高,建议我少熬夜、少焦虑。
拿着体检报告走出医院时,秋风卷着落叶打在脚边,我突然意识到:把精力分散在别人的世界里,就像给沙漏的细颈塞了团棉花,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连自己的时间都流不顺畅。
你还记得二十岁那年吗?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凌晨三点写完论文,早上七点照样能爬起来去图书馆占座。
可现在不行了,前一晚少睡两小时,第二天一整天都像踩在棉花上。
原来精力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吝啬,它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本,而是需要精打细算的存款。
二、纠结别人的事,是对自己的透支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当“知心姐姐”
。
朋友失恋了,我能陪她聊到凌晨;同事跟领导闹矛盾,我会帮着分析利弊;就连邻居家孩子报哪个辅导班,都要来问我的意见。
一开始觉得自己很重要,仿佛是维系身边人际关系的纽带,直到有次我烧到39度,躺在床上连水都喝不动,却还在回复朋友的情感咨询。
挂了电话后,我盯着天花板呆。
那些被我视为“重要”
的事,到底有多少是真正需要我的?就像小区门口的流浪猫,我每天都会去喂,后来它生了小猫,我又开始操心它们的去处,甚至因为担心它们淋雨,半夜爬起来搭猫窝。
可直到有天出差,才现就算没有我,也会有其他邻居给它们喂食。
人好像都有这样的执念: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别人离了自己就不行。
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非要当那个号施令的“家长”
,否则就觉得游戏失去了意义。
可长大后才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你不是导演,顶多是个客串的路人甲,过度抢戏只会让剧情变得混乱。
昨天纠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