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租房落户(1 / 3)
一、政策真相:租房可落户是真的,但藏着“梯度门槛”
近期关于厦门“租房就能落户”
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2025年9月29日厦门市政府正式布的落户新政核心内容,该政策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零条件落户”
,而是一套差异化、有梯度的准入规则,核心差异体现在岛内外的条件区分上:
?岛外四区(集美、海沧、同安、翔安):门槛相对宽松,满足两类条件之一即可落户。
一是“住房租赁备案+居住登记满半年+连续缴社保3个月且在保”
;二是“连续缴社保半年且在保+居住登记满半年”
,无需租赁备案即可申请就业地落户。
这意味着在岛外工作并租房的普通劳动者,最快半年就能实现落户。
?岛内两区(思明、湖里):作为厦门的核心城区,门槛明显更高,需同时满足“住房租赁备案+居住登记满2年+连续缴社保2年且在保”
,且仅能申请就业地落户。
这种设置既降低了外围区域的落户门槛,又避免了核心资源被过度挤占。
此外,新政明确了落户顺序——优先落入就业单位集体户,其次是就业地或居住地的社区公共户,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迁。
这与过去“买房落户”
的产权挂钩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但并未完全脱离“居住+就业”
的核心逻辑,本质是用“租赁备案+社保缴纳”
替代了“房产产权”
作为落户的核心凭证。
二、误区澄清:放宽不等于“不值钱”
,而是户籍价值的“重构”
将租房落户直接等同于“户籍不值钱”
,是对政策逻辑的片面解读。
厦门户籍的核心价值从未消失,只是随着政策调整,其“附着属性”
和“获取方式”
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恰恰体现了户籍制度的进阶而非贬值。
1核心福利仍具强吸引力,户籍“含金量”
未减
厦门户籍的价值始终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深度绑定,这些核心福利并未因落户放宽而缩水。
从现实权益来看,厦门户口仍手握三大“硬通货”
:
?教育资源:拥有户籍是进入公办中小学的核心依据,尤其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思明、湖里两区,户籍与学区的绑定关系依然紧密。
非户籍人口虽可通过积分入学,但在学位紧张时,户籍生的优先级远高于积分生。
?住房保障:户籍是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前提条件,厦门保障房价格仅为市价的13左右,且可落户、可读公办校,这对刚需群体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购房资格:厦门户籍家庭可购买二套房,而非户籍家庭需满足“连续缴社保3年”
等额外条件,在限购政策背景下,户籍仍是购房资格的重要支撑。
这些与教育、住房直接相关的权益,本质是城市核心资源的“分配凭证”
,只要厦门的公共服务优势存在,户籍的“含金量”
就不会褪色。
2放宽是“筛选标准”
的调整,而非“价值门槛”
的消失
过去“买房落户”
的核心逻辑是“以资产定资格”
,本质是通过房产筛选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如今“租房落户”
则转向“以贡献定资格”
,用“社保缴纳+实际居住”
来衡量申请人对城市的黏性与贡献。
这种调整不是取消门槛,而是换了一
↑返回顶部↑